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从内湿致痹角度浅析痛风的分型论治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2)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慢性结节肿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后期常累及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盐性肾结石的形成。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又称为历节病、白虎风、白虎历节、痛痹、脚气等。关于痛风发病的机理,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内外因说、痛风非风论、毒邪致病说、因虚所致说等。笔者从内湿致痹角度立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型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结合临床体会论述如下。

1 理论渊源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朱丹溪首先明确提出“痛风”病名,其在《丹溪心法》曰: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证是也”,“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载: “白虎历节风,……或由风湿相搏,肢节肿痛,不可屈伸,则必疏风理湿。”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内湿”与痛风的相关性,并阐明素体肥胖、饮食不节是“内湿”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现代不少医家对痛风“内湿致痹”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朱良春认为“痛风乃浊毒瘀滞使然”、“此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多先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奚九一认为痛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年高肾气虚损,或后天多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生湿,脾失健运,肾蒸腾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内湿滋生稽留,湿邪留于营血则为高尿酸血症,注于关节便发为痛风性关节炎。由此可见,历代医家皆意识到内生之湿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

2 病机特点

2. 1 湿浊内蕴,外因诱发痛风 痛风多因患者平素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滞脾碍胃; 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木旺克土,脾虚湿盛; 或脾肾不足,气化不利,分清泌浊无权,均可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蕴久化热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此时,每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湿邪而诱发痛风。诚如《格致余论·痛风论》所云: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2. 2 湿浊稽留,酿成毒邪 中医学认为,“毒者,厚也,害也,凡物过分聚集,即可为害,是为毒,其物堆集导致肿胀,隆起,不可不谓之过分聚集,此聚集导致经络不通,郁而发热,噬骨溃肉,痛不可当,不可不谓之毒”。湿浊之邪稽留不行,久郁化热,热蕴成毒,蒸灼气血,阻滞经络,而见关节红肿热痛,难以忍受,活动受限。如《金匮翼》云: “历节风……亦有热毒注入四肢者,不可不知”,《诸病源候论》亦云:“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湿浊毒邪趋下,而夜间血行迟涩,故临床多表现为下肢关节不对称性红肿热痛,多数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且多发作于夜间。《太平圣惠方》中对此有详尽描述: “夫白虎风病者,……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酸疼,其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风病也。”

2. 3 浊毒蕴结,变生他证 湿浊邪毒难以排泄,久滞脉中,随气血鼓动而播散全身,湿热浊毒蒸酿气血津液,炼液成痰,血滞为瘀,痰瘀浊毒外则流注经络关节,甚则附骨,出现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关节僵肿畸形; 内则流注脏腑,加重脾运失司,升降失常,穷则及肾,脾肾阳虚,浊毒内蕴发为石淋、关格诸证。《医学入门·痛风》指出: “骨节痛极,久则手足蜷挛,甚则身体块瘰”; 《类证治裁》亦有记载: “……其手弯曲,身多块瘰,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其痛如掣,不可屈伸。”

3 分型论治

3. 1 湿浊内蕴型 此证相当于单纯的高尿酸血症期,以及痛风急性发作之后的无症状间歇期。临床上,此期患者除血尿酸偏高以外,往往无任何关节不适症状,多见于有痛风病史或家族史、形体肥胖者。此期主要以祛除诱因、降低血尿酸为目标,以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或减轻下次急性发作时的症状,缩短急性发作持续的时间。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其低嘌呤饮食,多食碱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适度运动减轻体重以及注意关节保暖等。治宜健脾化湿,泄浊通络。方选四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常用药物: 党参、白术、苍术、茯苓、薏苡仁、黄柏、川牛膝、土茯苓、萆薢、泽泻、泽兰等。若兼有外感者加连翘、忍冬藤、炙麻黄; 风甚者加羌活、防风、秦艽;伴关节酸楚隐痛、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络石藤、木瓜; 伴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者加苏梗、藿香、佩兰、白豆蔻。

3. 2 湿热浊毒型 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证型,多有饱餐饮酒、感受寒湿、过度疲劳等诱因。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难以忍受,活动不利,多在夜间突然发作,或伴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喜饮,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腻,脉滑数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化湿泄浊。方选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散加减。常用药物: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熟大黄、泽泻、苍术、薏苡仁、黄柏、川牛膝、虎杖、土茯苓、山慈菇、车前草、蚕砂等。若风邪为甚者加蜈蚣、全蝎; 痛剧者加徐长卿、延胡索; 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羌活; 肿痛渐退之后留有关节酸楚不适者加海风藤、伸筋草、络石藤、威灵仙。此外,外用配以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化结、消肿止痛之功效的金黄膏外敷局部。

3. 3 寒湿浊毒型 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早期表现,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盛者为痛痹也”( 《素问·痹论》)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浊、疼痛,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局部关节发凉,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腻,脉弦紧等症。治宜散寒止痛,除湿通络。方选乌头汤和薏苡仁汤加减。常用药物: 制川乌、芍药、桂枝、细辛、薏苡仁、苍术、土茯苓、泽泻、萆薢、当归、川芎、甘草等。关节痛甚者加姜黄、全蝎; 下肢痛明显者加牛膝、独活; 关节肿甚者加茯苓皮、泽兰、泽泻、山慈菇。

3. 4 痰( 湿) 浊瘀毒型 此证多为未经治疗或未经正规治疗,骨节等常发部位附近出现痰核肿块,持续性疼痛,活动受限,甚则关节畸型,指( 趾) 或皮下触及结节,或有结节液化溃流浊脂,舌淡胖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治宜软坚消痰,泄浊化瘀。方选涤痰汤合桃红饮加减。常用药物: 制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竹茹、土茯苓、石菖蒲、牡蛎、浙贝母、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等。若关节畸形,结石沉积,肿痛剧烈者加金钱草、乳香、没药、地龙、延胡索; 肿痛四肢游走不定者加羌活、独活、桑枝、牛膝;关节活动障碍者加伸筋草、虎杖、络石藤、鸡血藤;关节、肌肉酸楚者加百合、晚蚕砂; 痛风结节溃破者加法半夏、猫爪草、山慈菇; 热盛伤津者加玄参、生地、沙参。

3. 5 正虚湿恋型 此型患者多由上证演变而来,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局部关节红肿不显,但仍感肿胀不适,或轻度疼痛,或活动欠利,兼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治宜调补脾肾,化湿通络。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防己、萆薢、川牛膝、山茱萸、赤芍、地龙、土茯苓、附片、肉桂。若有痛风石形成者加威灵仙、泽兰; 腰酸肢冷明显者加杜仲、川断、桑寄生、狗脊; 关节屈伸不利明显者加伸筋草、木瓜;肿痛游走发作者加羌独活等。

4 体会

4. 1 化湿泄浊法当贯穿证治全过程 《神农本草经》云: “痹,湿病也。”湿浊之邪是痛风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治疗应恪守“化湿泄浊”法则,且贯穿于始终,并择时调益脾肾,标本施治。急性期化湿泄浊,可以排泄尿酸,消肿止痛; 间歇期和慢性期,在化湿泄浊的基础上,配合调益脾肾,培补人体正气,从而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抑制尿酸生成的效果。

4.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疾病的本质包括要素质和系统质,“证”反映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系统质,而“病”则主要反映病理变化的要素质; 病与证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接近疾病的本质。对痛风的临床诊治倡导先辨病、后辨证、再论治的原则。高尿酸血症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降低血尿酸是治疗痛风的关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土茯苓、萆薢、晚蚕砂可降尿酸; 生薏苡仁、泽泻、车前子、茯苓、地龙可增加尿酸的排泄; 泽兰、桃仁、当归、地龙可抑制尿酸的合成; 山慈菇、百合含秋水仙碱样物质; 威灵仙、秦艽可溶解尿酸和镇痛。这些均可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灵活选用。

4. 3 防治结合,预防为先痛风治疗的目的一是控制急性发作,包括急性期迅速控制症状以及慢性期预防再次急性发作,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是对于已形成痛风石、痛风性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阻止病程进展,降低危害程度。因此,在痛风的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加强宣教。




上一篇:痛风合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补肾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