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补肾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2)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以血尿酸增高为特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导致高尿酸的因素日趋增多,如生活方式、慢性肾病、高蛋白及高嘌呤摄入、利尿剂的广泛应用等。痛风患者数目直线上升,年龄年轻化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当患者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疼痛难忍,似老虎撕咬,从临床上,可以认为病已成。降低血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措施之一。西医目前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镇痛抗炎,降低血尿酸,但药物副作用比较大,对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了药物选择受限,患者对于药物的诸多并发症往往不能耐受。为了寻找一种既可以解决患者痛苦,又可免去对其他脏器造成损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研究团队以补肾利湿法为指导自拟痛风宁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

1 治疗方法

    饮食控制低热量,避免高嘌呤食物,禁饮各种酒类,并且保证每天饮水量大于1 500mL。卧床休息,避免负重。所有患者停服其他治疗痛风的药物。

    采用痛风宁治疗,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怀牛膝各15g,泽泻10g,茯苓20g,车前子25g。水煎,取汁300mL,分2 次服用,连用2 周。

2 讨论

    痛风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论》中即有“痛风”、“历节风”、“痹”的论述,并说明痛风之病因是血分受热,污浊凝滞,郁于阴分。而近代医家多认为,根据痛风症状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病因多由于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致气血、经络受病邪闭阻而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畸形等症。故笔者认为痛风应从肾论治。高尿酸血症乃痛风之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过于肥甘厚腻,碍脾伤肾。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酿生尿酸浊毒。湿浊内盛或湿浊化热,流注关节、筋骨,致经脉闭阻,即可出现关节痹痛;水湿不化,水液内蓄可致水肿等变证;或湿凝为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石。治疗上宜标本兼顾。中医学理论认为,“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湿泄浊,通利二窍,使湿浊从二便而下,邪有出路,湿祛则热邪自清,痰瘀无所生。痛风急性期多因湿热浊毒蕴结、火热内炽所致,故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泄浊,尤其注重从二便分利,给病邪以出路。

    痛风性关节炎的多发部位为四肢(尤以下肢多见)远端关节,急性发作期可见关节红、肿、热、痛,日久可见痛风石形成,溃流脂浊,关节僵硬畸形。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骨,在《内经》中早有较为完备的记载。肾主五脏之精,为生命之根,骨为藏髓之器,受髓之充,血所养,精而生。然髓、血、精同类,均为肾精所化。所以有“肾主骨、生髓”之说。各种病理因素导致肾气衰弱,肾精生髓的功能减弱,骨失所养,出现关节的病变。根据以上理论,笔者提出补肾利湿法治疗痛风,痛风宁基本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车前子、怀牛膝等,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此方由汉代医家张仲景的肾气丸演变而来。而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癃闭等证。纵观古今医家对于此方的应用,可证实其确有温阳利水之效。而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去桂枝、附子而成。变温阳之方为补阴之剂,利水之效尤存。并在此基础上,加土茯苓、萆薢、车前子、怀牛膝等。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阴并补,其意在复在内之真阴。配以泽泻、茯苓,一则借其甘淡利窍之功,以制阴药滋腻之性,补中有泻,以泻助补,使阴药更好地发挥滋补肾阴之功;二则借其渗湿利水之效,更祛在内之水湿。两者合用,体现了滋阴药与利水药同用的基本配伍形成,反映了滋阴与利水并举的基本治疗方法,滋阴而不助湿,利水而不伤阴。因此,本方完全具备“滋阴利水”的基本功效。中药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泽泻有较强的利尿排石作用,能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怀牛膝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解热的作用。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利尿作用,并有能使松弛的关节囊恢复原有紧张的可能。萆薢,“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具有祛风湿、利小便的作用。

 




上一篇:从内湿致痹角度浅析痛风的分型论治 下一篇:痛风性关节炎从湿痰瘀论治举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