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化浊清热治疗急性痛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8:56)

文章正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好发于下肢关节,典型发作起病急骤,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被褥床单的覆盖,关节活动障碍,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渗液,并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是用秋水仙碱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尽快控制急性关节炎的症状,但其副作用及停药复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因此。笔者试图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1 理论基础

    中医药学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早有认识,古人亦称之为“痛风”,历代医家对此病均有所认识和论述,但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概念不完全相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最早见于《灵枢・贼风》“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 ⋯有所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本段描述说明痛风患者可不因外感风寒之邪或其他邪气突然发病,古人并不明了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结晶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之间的关系,而将其病因统称为“湿气”、“痰浊”,认为是湿浊之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这与尿酸过多在血液组织中沉积的现代医学理论是一致的。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当风所致。”首次提出“历节”之名,并指出体胖之“盛人”易患此病。唐・王涛《外台秘要》中记载:“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 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绞痛”。金元时期,朱丹溪著《格致余论》,曾列痛风专篇,并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 ⋯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丹溪心法》言:“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他方谓之白虎历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 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清・张璐《张氏医通》称“肥人肢节病,多是风湿痰饮流注⋯⋯ 壮年人性燥亲嗜膏粱厚味”等等,由此看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历代医家对痛风、痹证、历节等病证混为一谈。但是,中医药学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体质、体征、诱发因素等做了细致的观察与探讨,为后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临床实践

    根据古人的文献记载及现代医学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结合我们临床实践中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观察,我们认为湿浊内蕴是痛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化热、下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是急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而湿聚成痰,痰浊凝滞是痛风石形成的根源。因此,我们拟用化湿降浊、清热散结、通络止痛的治则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过反复摸索、实践,并邀请部分中医前辈指教论证,最后形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处方,暂命名为化浊清热通络止痛方。药物组成为:苍术10g,白术10g,黄柏9g,生苡仁20g,泽兰10g,泽泻10g,川牛膝15g,鸡血藤20g,元胡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伸筋草10g,车前草lOg,生甘草6g。苍术、白术、生薏仁共为君药,芳香化浊、健脾利湿,针对本病的病因进行治疗。辅以黄柏、泽泻、车前草燥湿清热、加强君药的治疗作用。另有泽兰、川牛膝、鸡血藤、伸筋草共为臣药,活血化瘀,通经络行气血。佐以元胡、制乳没行气活血止痛,取急则治标之意。以车前草利水逐湿。生甘草清热利湿为使,调和诸药,合方共奏化浊清热、通经络、行气血、止疼痛之功。

案例1:某女,74岁,初诊日期:2003年6月17日。素有高尿酸血症,6月16日家庭聚餐吃少许海鲜,17日凌晨突发右脚拇趾跖趾关节处红肿热痛,不能覆盖衣被,晨起即裸足被家人送到门诊部。刻下症见:痛苦面容,呻吟不止,右脚不能着地,右拇趾跖趾关节肿胀、色红,触之痛甚,肤温略高,伴有头部晕沉,情绪烦躁,口干口苦,不欲饮水,纳差,夜不能寐,胃脘堵闷不适,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查:舌红,苔黄垢腻,脉濡滑,指血速查UA528 u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阻滞经络,气血不通,遂拟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止痛之法。用化浊清热、通络止痛方加减治疗。处方如下:黄柏9g,苍术10g,白术10g,生薏仁20g,川牛膝20g,泽兰10g,泽泻10g,车前草10g,威灵仙20g,鸡血藤20g,地龙10g,元胡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路路通6g。嘱其内服汤药,保留药渣加水大量煎煮后,置温浸泡足部20min。l剂后痛减,2剂后肿消,3剂而愈,继守上方加减调治,随访2年,未曾复发。

案例2:某男,62岁,初诊日期2004年8月l6日。痛风性关节炎病史7年,右踝关节红肿痛发作频繁,约2个半月发作1次,伴下肢沉重,常用别嘌醇0.3 g/d~0.6g/d,有腹泻、胃肠不适。本次发作后,曾服秋水仙碱治疗,出现恶心、呕吐,疼痛仍未缓解。刻下症见:右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关节局部发热。自觉胃脘不适,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烦躁郁闷,夜寐不安,小便量少、色黄,大便不爽。急查血尿酸638u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内阻,气血瘀滞,经脉不通。遂拟化浊清热、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法,用化浊清热、通络止痛方加减治疗。处方如下:苍术10g,白术10g,黄柏9g,生苡仁20g,泽兰10g,泽泻10g,焦三仙30g,川牛膝15g,鸡血藤20g,当归10g,莶草20g,元胡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伸筋草10g,车前草10g,5剂,水煎服。嘱服药期间低嘌呤、低脂饮食,适当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并用药渣煎汤泡脚没踝为度。服药5d后,右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红肿减轻,可适当活动。食欲好转,小便量增加。继守上方加减调治,30d后复查血尿酸466umol/L,临床症状消失,踝关节活动自如。继续服药调治2个月,血尿酸428umol/L。随访1年关节炎未曾复发。

3 体会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增高。经过近5年临床实践证明,我们应用化浊清热通络止痛方加减化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血症确有独到的治疗作用,其治疗原则为控制尿酸合成与促进尿酸代谢,别嘌呤醇、利加利仙类药品为常用药物。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骨髓、鱼虾、蛤蟹及肉类、豌豆、菠菜等,而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嘌呤含量较低,可以放心食用。肥胖患者必须减少热卡的摄取以降低体重,并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寒冷、潮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急性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h后方可恢复活动。




上一篇:湿邪与痛风 下一篇:青风汤和水调散治疗急性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