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大多数痛风患者的最初临床表现,许多资料甚至将痛风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相提并论。在当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膏粱厚味摄取较多,加之运动量减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越来越多。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或降低西药对人体的损害,我们采用了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1 治疗方法
应用四妙散加减口服和水调散局部外用。四妙散加减组成:黄柏15 g,苍术20 g,牛膝15 g,薏苡仁30 g,土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15 g,蒲公英25 g,地丁20 g,双花20 g,木通10 g,山慈姑8 g,枳壳15 g,元胡15 g,甘草10 g,上药入罐,加1000 mL水浸泡1 h左右,先用武火煎至沸腾,再用文火煎,浓缩至300 mL,或由医院代煎,每次100 mL,日3次口服。水调散(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成分为黄柏、煅石膏,用适量凉开水调糊状,涂于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药2次。用药(7±2)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肢制动并抬高,限制含嘌呤类食物摄入量,多饮水,排泄尿酸。
2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各种原因使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产生了大量的尿酸盐,并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约占95%。常有饮食不当、过劳、外伤等诱发因素。起病急骤,首次发病可在非常健康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红、肿、热、痛等症状,疼痛较重,呈刀割样,入夜尤甚。大部分患者首发于足拇趾跖趾关节,其次为跗骨、踝、膝、指及腕等关节,且多为单侧,同时可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状。目前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法,是应用扶他林等非甾体类药物治疗。非甾体类药物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系统,导致前列腺素生成的减少,前列腺素是导致炎症的主要因素,从而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然而,服用药物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痛、腹泻等,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及治疗体系。祖国传统医学根据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风湿热痹”范畴,在《金匮》一书中所描述的“历节”指的就是痛风性关节炎。《丹溪心法• 痛风》描述其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类证治裁• 痛风》“痛风,痛痹之症也,其痛有常处”是对本病特点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古人亦有很精辟的描述,《寿世保元》指出:“痛风者,皆因气体虚弱,调理失宣,受风寒暑湿之毒,而四肢之内肉色不变”。《内经》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热痹即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类证治裁• 痛风》 :“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景岳全书》曰:“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由此可知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不能运化水湿,湿浊积聚,郁久化热,稽留于关节、骨骼,导致气血不畅,而痰瘀互结,最终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形成痛风性关节炎。肖敬认为,本病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之证,湿热夹瘀血内伏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治其标,健脾补肾培其本为主。
针对以上病因,我们选择四妙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四妙散出自清代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由朱丹溪“二妙丸”加牛膝、薏苡仁而成。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之效,使湿去热清;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下行,专治下焦湿热;薏苡仁淡渗甘补、健脾补中、渗湿除痹;加土茯苓、猪苓、泽泻,增加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蒲公英、地丁、双花清热泄浊,木通利尿通淋,山慈姑清热解毒,枳壳、元胡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筋骨疼痛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柏化学成分中的小檗碱有解热、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苍术具有镇静止痛、抗缺氧的作用,同时改善代谢功能;牛膝、薏苡仁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尿酸排泄,减少炎性渗出。诸药合用,可以调节嘌呤代谢,抑制尿酸,促进尿酸排泄,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水调散:黄柏、煅石膏。其中煅石膏辛甘,性大寒,外用有清热收敛之力,与黄柏合用,以寒治热,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及镇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调散外用可改善局部血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如此内服外敷,内外兼治,标本同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