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方法
采用萆薢汤化裁口服治疗,中药汤剂:土茯苓30 g,萆薢20 g,苍术10 g,牛膝10 g,黄柏20 g,薏苡仁20 g,威灵仙20 g,忍冬藤20 g,红花10 g,当归15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疗程为1 周,治疗期间,嘱患者均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足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情绪紧张、久处湿冷环境,勿使关节损伤,肥胖患者要采取控制体质量措施。
2、讨论
痛风主要是由于尿酸盐沉积所致,典型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现行对痛风的治疗措施是急性期控制炎症,随后降低BUA,预防痛风发作。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金元时期,朱丹溪在其著作《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谓:“彼痛风也,大率因血受热,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夜则痛甚,行于阴。”首次将痛风作为一种疾病名称确立下来。
《寿世保元》指明:“痛风……瘀血、痰湿,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作痛也,灼热肿痛者,是热重于湿,肢节沉重者是湿,晚间病重者是瘀血”。阐述了痛风的病机要素包括湿热和瘀血。刘维教授以“毒痹论”辨治痛风,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浊毒痹阻经络:素体阳盛,脏腑湿热内伏,复因过食嗜食膏粱醇美以致湿热浊毒蕴积,或风寒暑湿等六淫入侵以致邪气从阳化热,湿热浊毒流注肢体关节,痹阻经络,故关节红肿热痛,发为痛风,并在临床中验证了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朱婉华等探讨痛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后发现痛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为33.78%,而且湿热蕴结证主要集中在急性期。综合历代医家著述及当代学者观点,笔者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因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不通以致受累关节红、肿、热、痛,选取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萆薢汤进行化裁治疗本病,方中土茯苓为君药,泄浊解毒、健脾除湿、通利关节;萆薢为臣药,利湿浊、祛风湿;佐以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增加清热利湿之效,即四妙丸;红花、当归、威灵仙、忍冬藤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在本研究中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得出,单味中药土茯苓即对高尿酸血症小鼠BUA 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萆薢总皂苷可促进尿酸排泄,显著提高尿酸排泄分数(FEUA)、尿酸清除率(CUr)等敏感指标。土茯苓、萆薢、牛膝等配伍可以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BUA 水平,并可以抑制黄嘌呤氢化酶活性与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mRNA 表达水平。土茯苓和四妙丸配伍,通过分部位提取得到的由黄酮、皂苷、有机酸、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成分组成的有效成分有镇痛、抗炎和降尿酸的作用。红花与当归配伍是常用活血药物组合。痛风患者除BUA 增高外,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大多数患者存在高尿酸血症,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全血黏稠度升高,影响血液循环,同时促进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这与中医的瘀血阻络相吻合。威灵仙与忍冬藤为常用通络止痛中药,且两者均具有一定降尿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