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属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急性期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疼痛难忍,患者深受其苦。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对本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无理想方法。国内外的西医多用秋水仙碱治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有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副反应,大部分患者很难坚持治疗。近年来国内采用中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手段多样,虽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愈率低,效果仍不甚理想。因此,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采用青风忍冬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治疗方法
口服青风忍冬丸。主要药物组成: 苍术12g,黄柏12g,牛膝15g,防己12g,木瓜12g,萆薢30g,知母12g,僵蚕12g,红花12g,路路通12g,全蝎6g,地龙12g,生地黄30g,桃仁10g,蜂房10g,忍冬藤12g。上药粉碎研成细粉,过100 目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早、中、晚各服1丸。治疗1 周后评判疗效。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多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因素,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急性期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头痛等。痛风性关节病的发病机理,许多学者普遍认为与多形核白血球有关。痛风时滑膜组织和关节软骨释放的尿酸钠晶体被关节液的白血球吞噬。白血球又破坏释放出蛋白酶和炎性因子进入滑液。酶、炎性因子使关节中的白血球增多,于是有更多的吞噬了尿酸盐结晶的白血球相继破裂释放出酶和炎性成分,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急性滑膜炎和关节软骨破坏。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血中尿酸浓度长期高于这个饱和点,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因此,控制血尿酸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关键所在。目前对本病缺乏病因治疗和根治措施,西医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有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副反应,大部分患者很难坚持治疗。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 “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仲景《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 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 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 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证治裁》: “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多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加之过食膏梁厚味,复感风寒、湿邪,瘀久化热,痹阻经络,瘀血凝滞而生热毒,热毒流注肌肤、筋骨、关节之间,脉络不通而致病。
我们运用中医学理论,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热邪阻络为病机,自制青风忍冬丸,不但有良好的补肝肾、调气血、清热通络作用,又有明显的降低血尿酸作用。方中独活善祛下焦与筋骨间之风湿之邪,伍于地龙通络利尿而降血尿酸; 全蝎、僵蚕解毒散结,祛风止痛; 红花、桃仁、熟地养血补血又兼活血、祛瘀通络治血痹; 牛膝补肝肾兼祛风湿; 蜂房通络祛风止痛; 苍术、防己、木瓜、萆薢燥湿健脾、舒筋通络、止痛而利湿浊,对脚膝肿痛、筋脉拘挛效佳; 黄柏、知母、忍冬藤能祛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对局部红肿热痛及湿热痹效佳。综合全方,祛邪扶正、补肝肾、调气血、清热通络利关节,以达消肿止痛之功,使病瘀解除,关节滑利。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黄柏、地龙、苍术、防己、木瓜、萆薢等清热泻浊、健脾利湿药,多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还能增加肾血流量或增加尿量,而促进尿酸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