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症状是急性发作性关节炎,多表现为下肢关节红肿热痛(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发病急,常伴血尿酸明显增高。西医治疗常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但痛风易反复发作,长期服用又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采用通痹祛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效果显著。
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通痹祛湿方(药物组成:桂枝15 g、赤芍15 g、知母15 g、薏苡仁30 g、威灵仙15 g、川萆薢30 g、土茯苓60 g、毛冬青20 g、泽泻20 g、泽兰20 g、白术20 g、川牛膝20 g、鸡血藤30 g、羌活10 g、独活10 g、地龙20 g、车前子30 g、麻黄10 g。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日1 剂,水煎300 mL,分早、晚2 次饭后服用。以14 d 为1 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鸡肉、动物内脏、海产品、香菇等高嘌呤食物,戒酒,多运动,保持每日饮水2 000 mL 以上。
2 讨 论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历节”“白虎历节”等病证候相似,然痛风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中老年人,形体肥胖,或有嗜酒史,喜食肥甘厚腻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半夜为甚。病因方面,外受寒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瘀内阻,才是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制于外,而生之于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而痰湿瘀滞阻于血脉,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
治疗痛风,须紧抓湿浊交争、浊瘀阻络的病机,故应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益肾透邪为大法;通痹祛湿方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该方温清并用,主治风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历节病。故在治疗痛风时,通痹祛湿方去掉辛热之附子、生姜,方中桂枝、麻黄解在表之风湿,赤芍、知母和阴于里,桂枝、白术相伍兼除内外之湿,使风消湿散而不伤阴。痛风属浊瘀痹阻经脉,流注下肢关节,符合湿邪重浊趋下的特点,故利湿泄浊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方用薏苡仁、土茯苓、萆薢、毛冬青、车前子利湿、清热,泽泻、牛膝、薏苡仁、地龙利水泄浊,同时牛膝、地龙、毛冬青等有活血通络作用,加强了泽泻等药物利水消肿之力。患者关节疼痛外由风湿阻络,内由痰瘀互结所致,故在活血通络之时,不忘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予桂枝、炙麻黄、羌活、独活祛风通络、散寒止痛。全方紧扣病机,共奏利湿、解毒、通络、散瘀、止痛之功,故临床疗效显著。两组治疗各时点的临床疗效呈逐渐递增趋势;患者关节疼痛、红肿及活动受限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于高尿酸血症是引起急性痛风的直接原因,故在方中加用可降UA 的中药,如萆薢、土茯苓有明显降UA 及抗炎、镇痛作用,泽泻有明显利尿作用,泽泻醇A-24- 乙酸醋和泽泻醇B 是泽泻的利尿成分;使本方也有良好的降UA 作用。更重要的是,XOD 是调控UA 生成的最终环节,其活性可增强别嘌呤的分解代谢,UA 的生成即会增加,进而导致UA 水平升高,这也是UA 升高及急性痛风发作的重要生化基础。抑制XOD 的活性是治疗急性痛风和降低UA 的重要的方法,故选XOD 活性作为观察指标。通过本次研究发现,UA、XOD 等实验室指标治疗后有明显降低(P < 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方通过降低XOD 的作用,从根本上降低UA生成,故可减少痛风的发作频率。
本方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证的结合,所以既能镇痛、抗炎、消肿,改善症状,又可降低UA,改善生化指标,甚至降低XOD 的水平,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