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等组织中,引起局部病损及炎性反应的疾病。本病发病急骤,好发部位为跖趾关节,足底、踝、膝、腕、指和肘等部位发病也比较常见,发病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发病率增高、发病年龄降低的趋势。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
1 方法
采用四妙散合化瘀通痹汤加减内服,组成:苍术12 g、黄柏12 g、牛膝10 g、薏苡仁30 g、当归6 g、鸡血藤20 g、制乳香6 g、制没药6 g、延胡索10 g、香附lo g、土茯苓30 g、忍冬藤30 g,水煎服,日1剂。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洗,组成:大黄30 g、黄连30 g、姜黄30 g、白芷30 g、制南星25 g、厚朴30 g、甘草20 g、天花粉30 g、络石藤90 g,日1剂,水煎煮至2 000 ml,待药液凉至30一35℃时洗患处,每次洗20~30 min,每日2次。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盐沉淀在组织中引起的疾病,常因过多食用海鲜、鱼虾、动物肝脏等高嘌呤食物而发病。急性发作期常用秋水仙碱或其他消炎镇痛药治疗。但西药治疗往往不良反应较大,如秋水仙碱,虽然疗效比较显著,但同时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可引起消化道反应、骨髓毒性反应、肝脏和肾脏损害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症”范畴,其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为受累关节红肿热痛,而且疼痛尤甚,疼痛性质为刀割、咬噬样 ,本病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脉络瘀滞。故治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止痛,而尤应注意通络止痛,盖因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又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论痹》所言“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本研究采用四妙散合化瘀通痹汤加减内服,方用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当归、鸡血藤、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香附、土茯苓、忍冬藤,其中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为清热祛湿的常用方,尤其对下焦湿热疗效更显著,适合痛风性关节炎下肢多发的特点,在临床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也多有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黄柏、薏苡仁都可以促进血尿酸的排泄。化瘀通痹汤中当归、鸡血藤、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香附等相互配合,达到活血通络、行气祛瘀止痛之效;另加土茯苓、忍冬藤,加强清热解毒、通络宣痹之功。其中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正义》谓其“利湿去热,能人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本病局部症状显著,加以中医外治法更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加强疗效,缩短疗程,故外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洗,方用大黄、黄连、姜黄、白芷、制南星、厚朴、甘草、天花粉、络石藤,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以络石藤替换原方的陈皮,因络石藤善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所含黄酮苷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 。中药外用是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作用于患部,从而维持局部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起到散瘀、消肿和止痛的功效,与内服药配合,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症状并降低血尿酸及炎症指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