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医学对痛风病的认识
痛风,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种类型。原发性痛风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继发性痛风在发生高尿酸血症前多为继发病的临床特征。痛风的临床表现早期为高尿酸血症,由于无自觉症状,多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无意发现。
急性期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以足部第一跖趾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手足的其他小关节,长期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盐结石,影响沉积组织的生理功能。痛风以低嘌呤膳食及多饮水、碱化尿液为基础治疗。保护受累的关节不受意外损害,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变形和强直。
2 中医历代医家对痛风病的论述
对于痹证的病因,《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经热则痹”的观点,是对《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有益补充。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指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清•林佩琴《类症治裁》: “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 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 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施波等认为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脾运失调为本,以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可以归纳为: ①素体阳盛,脏腑积热,热郁为毒是毒邪攻入骨节的根本原因。②湿热浊毒,流注关节,壅闭经络,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③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④外邪侵袭,滞留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引发关节畸形及僵硬。人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多基于此。尽管《金匮要略》中早有经热则痹的论述,但历代医家中合用清热法治疗痹证的仍属少数。
3 吴鞠通对热痹的论治
吴鞠通将痹证的辨证规律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痹证以寒、热、虚、实为辨证大纲即可,其中“寒痹势重,而治反易; 热痹势缓,而治反难; 实者单病躯壳,易治; 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症状表现中,舌红目黄为湿中生热; 寒战热炽,骨节烦痛,是病尚未入里,在经络肌肉,属于痹证。其病邪浅,属实易治,热则难治。在风湿热痹的治疗中,病位的核心在于介于肌表和脏腑之间的经络,单纯采用祛在表之风和利脏腑之湿的治法,均不能有效去除羁留于经络的病邪。因此,吴鞠通从风湿热的病因入手,配伍而成宣痹汤,宣痹汤是《温病条辨》中的名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清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组成。本方证的病机属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功用是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症见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萎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从组成上分析,宣痹汤应为加减木防己汤和三仁汤的合方。
加减木防己汤是吴鞠通所推崇的“治痹”祖方,至于湿热交织为病,三仁汤就是利湿清热的典范。其中木防己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在方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配伍杏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助水湿下行; 滑石利湿清热,赤小豆,薏苡仁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 半夏、蚕砂和胃化浊,制湿于中,蚕沙尚能祛风除湿、行痹止痛; 合用片姜黄、海桐皮宣络止痛,助主药除痹之功; 更用栀子、连翘泻火、清热解毒,助解骨节炽热烦痛。全方用药,通络、祛湿、清热俱备,分消走泄,配伍周密妥当,本方在运用其利湿化湿的同时,更加突出防己入经络而祛湿的功效,增强除痹之力。宣痹汤中宣上、畅中、渗下的配伍思想,与三仁汤一脉相承。
吴鞠通把《黄帝内经》和后世医家对湿热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提并论,认为需要互相参合,这种不崇古的作风值得现代中医学习。
4 总结
现代研究表明,宣痹汤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热作用; 能麻痹骨骼肌,有镇痛作用; 能降低血尿酸; 可调整免疫功能; 对改善微循环,分解关节粘连,促进组织液回流、吸收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宣痹汤所治疗的“发热恶寒,关节红肿疼痛”,症状与感染密切相关,而方中的连翘、栀子等明确的抗菌作用,对纠正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宣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急性期关节炎,治疗效果满意。处方如下: 防己15 g,杏仁15 g,滑石15 g,连翘9 g,栀子9 g,薏苡仁15 g,半夏9 g,晚蚕沙9 g,赤小豆皮9 g,痛甚,加片姜黄9 g,海桐皮15 g。综上,吴鞠通的“宣痹汤”治疗急性期痛风即热痹证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