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反复发作的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多夜间发作,以关节红、肿、热、痛及其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热痹”范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受罹者是中老年男性,是40 岁以上男性中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是临床难治病之一。目前主要使用西药治疗: 秋水先碱或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但毒副作用较大,尤其是对胃肠道刺激巨大,患者往往难以耐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笔者采用中药外敷方法治疗效果满意。
1 治疗方法
自制三黄散,大黄30g,黄连30 g,黄柏30 g,栀子30 g 研粉,加冰片5 ~10 g,取适量用凉醋调糊状,冷敷患处,日3 ~ 4 次。患者治疗期间控制饮食,要求禁酒、禁食富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等,多饮水,多排尿,患肢抬高制动。要求皮肤无严重破损或感染者方可贴用。
2 讨论
痛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并沉积于关节而引起的疾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西医治疗发作期主要为对症止痛,碱化尿液。缓解期可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以控制高尿酸血症,由于本病难以根治,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西药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大,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痛风”“热毒痹”“历节病”等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厥阴不足,病热痹”,成为后世论述热痹的基础。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患者素日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热毒、湿热毒内伏于脏腑,脏腑积热,正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言:“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欣热赤肿疼痛也”进一步创立了脏腑积热蕴毒致痹学说。《医学入门》认为:“痛多痰火,肿多风湿。”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曰:“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提出了脾胃湿热内生历节的病机。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了“风毒”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对历节病清热解毒治疗原则。《证治汇补》引朱丹溪言曰: “热盛则痛,湿盛则肿。大率痰火多痛,风湿多肿……亦必血热而瘀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本病当属本虚标实,湿、热、痰、瘀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而因于寒湿者较少。本病虽名“痛风”,实则非风,湿热痰浊瘀血流注并非外来,实是内生。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急骤,故急则治其标,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解毒通络,凉血消肿止痛。笔者自拟三黄散外治本病: 大黄30 g,黄连30 g,黄柏30 g,栀子30 g 研粉,加冰片5 ~ 10 g,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外敷清火解毒、消肿; 朱君认为,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可影响尿酸形成,同时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可促进尿酸经肠道排出。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冰片通窍散热,消炎止痛,促进吸收,又可增加药物透皮性。诸药合用,调畅血脉,透皮达里,直达病所,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胃肠降解和胃肠刺激作用,并可避免药物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对无法耐受秋水仙碱毒副作用和对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有禁忌的患者,在痛风急性期应用尤为适宜。三黄散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凉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患者敷药后即感凉爽舒适,疼痛减轻。三黄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有明显止痛消肿作用,无胃肠刺激,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尿酸代谢障碍,尿酸盐沉积于关节是痛风病的本质所在,故痛风病急性期过后,更应积极全面综合治疗,降低血尿酸值,碱化尿液,合理的饮食控制,防止痛风反复发作,防止肾功的损害,这才是痛风病治疗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