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尿酸蓄积而引起的疾病,尿酸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沉积于人体诸多组织或器官内。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起病急骤,出现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的红、肿、热、痛发作。该病可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缓解期,临床无症状,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若痛风病程日久,未规范治疗,则可反复发作,缓解期逐渐缩短,甚则此起彼伏,无明显缓解期。痛风晚期多并发关节功能障碍、痛风石、肾功能不全等病症。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健脾化湿解毒方治疗痛风缓解期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健脾化湿解毒方( 生黄芪15 g,生白术12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虎杖15 g,萆薢15 g) 治疗。中药饮片由龙华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 剂,由中药房代煎成150 ml /袋的真空包装药液2 袋,早晚分2 次餐后温服。对照组给予别嘌醇( 上海信谊药厂生产,规格: 100 mg /片,批号: 1090708) 口服,每次0. 1 g,每日2 次。所有患者若在用药期间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可加用怡美力( 广东惠德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100 mg /片,批号: H19980132) ,每日1 ~ 2 片,具体服用疗程及剂量根据病情调整。两组观察疗程均为6 个月。
2 讨论
在中医学中,痛风多归属于“痹证”范畴。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陈湘君教授认为,痛风虽属痹证,但其又与一般的痹证不同,痹证往往是在卫外不固、腠理空疏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病邪,以致经络关节闭阻不通,不通则痛; 而痛风发病与外感因素的关系不大,常因平素饮食不节诱发,很多患者因贪图一时口快,或恣饮琼浆,或恣食肥甘,以致出现痛风的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多为体型丰满之人,其关节反复出现红、肿、热、痛,又伴见食后腹胀、神疲懒言、纳少困顿、大便质稀、舌苔黄腻等脾虚湿热之象,因此,陈湘君教授认为痛风的病位主在脾。
中医学认为,脾主四肢关节,为后天之本,司运化之职,脾胃健运则水谷俱化为精微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脾胃虚弱或嗜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则运化失健,湿浊自内而生,日久蓄而化热,热盛化毒,湿、热、毒流注于关节经络,使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同时,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痛风之好发部位乃足第一跖趾关节,恰是足太阴脾经循行处,脾健则经络运行畅通,湿浊之邪难以留滞; 脾虚则经络运行不利,邪浊壅滞而发病。因此,该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湿浊邪毒为标,治疗应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
健脾化湿解毒方由黄芪、白术、薏苡仁、土茯苓、萆薢、虎杖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是健脾益气、固表利尿之要药。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利水祛湿为臣药,加强了君药黄芪的健脾之功。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之要药; 薏苡仁甘淡利湿,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尤擅渗湿而舒筋脉、排脓消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滞痹痛、筋脉拘挛、水肿脚气等。佐以土茯苓、萆薢、虎杖除湿泄浊、解毒、利关节。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两经,可助升清降浊,有解毒利湿、舒经通络之功,使邪去正安,为治疗湿痹之要药,同时通经络、止痹痛; 萆薢味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两经,长于祛风湿,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又可降泄浊毒、通利关节; 虎杖味苦微寒,主入肝、胆、肺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又擅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本研究所采用的对照药物别嘌醇,其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目标,是目前公认的用于痛风缓解期治疗的药物。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 01) ,提示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实验室指标来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及血清IL- 6、IL- 8 水平均显著降低( P < 0. 05,P < 0. 01) ,且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较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 P < 0. 01) ,治疗组的IL-8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 P < 0. 05) 。从痛风的复发情况来看,治疗组的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 < 0. 05) ,发作程度减轻,用药起效时间缩短,怡美力的服用剂量减少。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的血尿酸水平下降不及对照组明显,但其痛风的复发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程度减轻,这可能与嘌呤代谢过程中存在的互相转化与制约的负反馈调节有关,也提示健脾化湿解毒方可能部分通过对炎症因子的直接调控而发挥减少痛风复发的作用。
由此可见,健脾化湿解毒方除改善中医证候外,对于“病后防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