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5)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以血尿酸增高为特点,而痛风性关节炎是以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骼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炎性反应,由于病人不合理膳食,如摄入过量蛋白质,因此,痛风患者明显增多,发病率逐年增高。

1 诊断要点

1. 1 全身症状 有全身发热,畏寒,头痛,关节发红、肿胀、剧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 2 局部症状 男性反复发作性下肢远端为主的急性关节炎,约90% 男性患者足趾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亦为好发部位。急性发作期亦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和下颌关节,但甚罕见。间歇期症状几乎完全消失。

1. 3 高尿酸血症

1. 4 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

1. 5 滑囊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

1. 6  X 线的表现: 早起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当病变逐渐进展至多关节炎时,其四肢的关节面可以出现直径为数毫米至20mm,边缘锐利,分界清晰的囊状穿凿状或虫蚀状骨质缺损,骨质缺损区周围骨质结构和密度一般无改变。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由于有大量尿酸盐沉淀于骨端,软骨被破坏,软骨下关节骨皮质中出现炎性改变,可形成边缘锐利的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缺损区,甚至可出现蜂窝状改变。有时围绕痛风结节的软组织,可有结节状肿胀,且可变性或钙化,而呈密度不均匀的致密阴影。

1. 7 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可有WBC 增高、ESR 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尿酸增高。

2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痛风”、“热毒痹”、“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辨证范围,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指出“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发,浮则汗自出,”正是说明脾胃湿热,热蒸液泄,可成为本病。《金匮要略》又言其“历节病”的病因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中“风血相搏”与“饮酒汗出当风”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诱发因素极为相似。《外台秘要》言: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痛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时间多在夜间基本一致。

    元代以后,始有痛风之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所谓的痛风,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以疼痛为主的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也在其中。如《张氏医通》言: “痛风而痛有定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又“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瘦人肢节痛是血枯……老人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痛甚,或血痢用清药,恶血流入经络隧道而变痛风。……壮年人性燥,兼嗜厚味,患痛风挛缩,此挟痰与气证”。

3 病因病机

    作者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非外感邪气所致,此乃脏腑积热,内伏毒邪,而致“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灼热赤肿疼痛也。”

3. 1 内因 脏腑积热,内伏毒邪乃患者素日过食醇酒厚味,高粱辛辣,热毒、湿热毒内伏于脏腑,正如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 “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高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大多”; 作者认为“脏腑蕴结,内伏毒邪”是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

3. 2 外因并非全为邪 临床观察,痛风发作的原因并非受凉、潮湿所致,而是在饱餐、酗酒、过度疲劳、穿紧鞋、外伤、感染、药物、出血、异性蛋白治疗、放射线治疗等外因条件下而发病,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言:“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灼热赤肿疼痛也。”并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医家多泥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一直沿用祛风除湿散寒药物,只治其标疼痛,无根治内毒之本,可谓前人认识之不足。

3. 3 热毒血瘀,毒攻骨节 热毒、湿热毒流注于下肢关节,痹阻于经络,致气滞血凝,热毒充斥血脉故骨节疼痛如虎之啮,日久,热毒灼湿为痰为浊,凝结肌肤、经络、骨节为痰核,留于皮下。

    因此,综观本病,由于脏腑积热,内伏毒邪,加之劳倦内伤、饮酒饱食、高粱辛辣、劳力外伤等外因,而致“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灼热赤肿疼痛也。”形成痛风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内生湿热毒,充斥血脉,痹阻经络,流注骨节,着于肌肤,其病位初为血脉,继而骨节、经络、肌肤。其病性为实热证。由于其为内生毒邪,外邪引动所致,与其外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由浅入深的痹病截然不同。

4 基本治法

    急性发作期以清热通络,泻浊解毒为主,相对静止期以凉血清热,化浊解毒为主。

5 辨证论治

5. 1 热毒炽盛,攻于肢节证

5. 1. 1 主证 足趾关节皮肤发红、肿胀、局部灼热,行走艰难,疼痛剧烈如虎之啮; 夜则血行迟缓,热壅血瘀故昼轻夜重; 热毒炽盛,充斥血脉故全身发热; 热毒伤津故烦渴汗出; 舌质红,苔黄燥,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征象。

5. 1. 2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5. 1. 3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24g,连翘12g,蒲公英18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黄柏12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赤芍、白芍各15g,生甘草12g,川牛膝24g,土茯苓30g。

5. 2 内酿湿毒,流注于下证

5. 2. 1 主证 足趾或其他关节以肿胀为主,或有关节积液,疼痛难以忍受,不分昼夜,隐隐作痛,局部灼热,骨节重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 2. 2 证候分析 湿热浊毒,伏藏于内,遇外因而发于外,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故足趾或其他关节以肿胀为主,或有关节积液; 湿重热轻故疼痛难以忍受,不分昼夜,隐隐作痛,局部灼热; 湿浊阻滞于骨节故以重着为主;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5. 2. 3 治法 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5. 2. 4 方药 萆薢分清饮加减: 萆薢30g,土茯苓30g,云苓30g,生甘草9g,泽泻30g,白花蛇舌草24g,川牛膝24g,山慈菇12g,黄柏12g,大黄6g。

5. 3 痛风石的治疗

5. 3. 1 主证 足趾或其他关节痛风结节形成,或生于耳廓,小者如豆,大者如鸡蛋不等,或X 线摄片发现有泌尿道结石,或关节疼痛,屡发不止,不分昼夜,隐隐作痛,局部灼热,骨节重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 3. 2 证候分析 结石之形成不外乎湿浊为火热所煎熬而形成的,皮下结石是由于脏腑积热,内伏毒邪,湿浊为热邪熏蒸煎熬,凝结为痰为瘀,痰瘀着于足趾或其他骨节,形成痛风结节,或生于耳廓,小者如豆,大者如鸡蛋不等; 其泌尿道结石的形成机理为《诸病源候论》指出: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朱丹溪亦谓: “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相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沙石从小便道出焉,于是有欲出不出,淋沥不断之状,甚至滞塞其间,则令人闷绝矣”。总之,肾虚是石淋之本,湿、痰浊、瘀血为石淋之标。血中有浊毒、热毒,伏藏于内,遇各种致病因素引触而复发,故伴关节疼痛,屡发不止,不分昼夜,隐隐作疼,局部灼热,骨节重着;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痰热之象。

5. 3. 3 皮下痛风石的基本治法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5. 3. 3. 1 方药 散结方( 自拟方) : 熟大黄6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2g,穿山甲9g,金银花24g,连翘12g,夏枯草12g,白芥子12g。

5. 3. 4 肾结石的基本治法 补益肾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5. 3. 4. 1 方药 肾石汤( 自拟方) : 黄芪30g,党参30g,补骨脂15g,穿山甲9g,金钱草30g,石韦30g,熟大黄9g,鸡内金12g( 研粉冲服) ,赤芍12g。

5. 3. 5 加减 结石活动,湿热明显者,加金银花24g,蒲公英18g,黄柏12g,并加重金钱草用量,或加川牛膝24g; 腹痛明显者,加白芍30g; 结石静止期,气虚明显者,加重黄芪用量为60g,以人参代党参为6 ~ 12g,并加重软坚散结的药物,如三棱、莪术各15g,配理气之品木香6g,乌药12g; 病久肾阴虚者,加山萸肉12g,枸杞子15g; 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5g,鹿角胶12g ( 烊化服) 。

    按: ①基本治疗原则。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药物治疗原则,要立足于排毒、化毒、解毒,因此,通大便,利小便,是邪有出路的有效途径。利小便选用清热利尿的药物,如萆薢、土茯苓、猪苓等。通大便选用大黄,大黄苦寒,《中藏经》载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 其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其荡涤肠胃的功能可通便泻浊,邪从便出; 其推陈致新之功能又活血化瘀,消肿通络止痛,如热毒炽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 ~ 12g,以泻火解毒、排毒,从后阴而出; 重用萆薢30g,土茯苓30g,以加强利尿排毒之功,使邪毒从前阴而出; 伴低热者加柴胡15g,银柴胡15g,以清虚实火热之邪; 疼痛剧烈,难以入睡者,加羚羊角粉1 ~2g 冲服,并配合外用药,如马黄酊、大黄膏药、大青膏药等。②防止复发的措施。痛风病的主要问题在于复发,复发的主要根源是血尿酸的增高,增高的血尿酸属中医“血毒”、“浊毒”之辨证范围,临床所见,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多兼有高脂血症、高糖血症、高粘血症及脂肪肝等,由此可引起多种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变等。这类病人多属《金匮要略》中所谓的“骨弱肌肤盛”之体,因此,在相对静止期,即使无明显的症状、体征,也要长期使用凉血解毒、通腑泻浊、荡涤肠胃的药物,可让病人长期服用大黄片、调脂通脉片、番泻叶。

    大黄片饭后服用,每次4 ~ 6 片,每日3 次。番泻叶可长期代茶饮。意在晋代医家葛洪所言: “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③合理的膳食。痛风患者应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沙丁鱼、黄豆粉、螃蟹、动物的内脏及骨髓。如果病情较轻,则可以食用肉类、豌豆、大豆、小豆、菠菜等含嘌呤较少的食物。病情重者只能食用小米、大米、小麦、荞麦、玉米、各种蔬菜、水果、海藻类、蛋类及牛奶。痛风患者还应多饮水,以利于浊毒( 尿酸) 的排出,肥胖者必须减少热量的摄取,降低体重,目的在于减少内毒素( 超量的血尿酸) 的产生,以绝毒之根源。④大黄的现代药理研究对治疗痛风病的启示。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有20 余种,包括蒽醌类和二醌酮类以及他们的甙类。其泻下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叶后,药物原封不动地从小肠进入大肠,在大肠里被细菌水解,脱掉糖的部分而成游离的甙元,部分甙元被还原成作用较强的蒽酮或蒽芬。甙元能刺激肠黏膜,兴奋平滑肌上的M 受体,使肠蠕动增加。同时甙元能阻断Na + 从肠腔转运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使水分滞留肠腔,增加容积,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甙元能阻止Na + 进入细胞,所以甙元能抑制细胞膜Na + -K + -ATP酶活性,从而抑制Na + 由肠壁转运至细胞内。大黄发挥泻下的另一途径是部分蒽醌自小肠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经血流或胆汁运输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

    大黄的这种泻下作用对于清除摄入过多嘌呤食物的病人来说,能起预防痛风发作的作用。降血脂的同时也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大黄多糖可使高脂血症的小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明显降低,大黄的提取物也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作者临床观察生大黄也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抗炎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炎症动物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服大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性水肿,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 降低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肿胀百分率。其消炎抗炎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抗菌抑菌作用,抑制炎性反应; 另一方面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来实现的。其抗炎作用在痛风发作期用之更为适宜。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应辨证与饮食控制相结合起来,这样临床才会有好的效果。

 


上一篇:中药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中药配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