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 %。加味竹叶石膏汤系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原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低嘌呤饮食,足量饮水,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受潮,禁止饮酒及暴饮暴食,停用其它影响尿酸代谢与排泄的药物。治疗组治疗方案:予口服加味竹叶石膏汤。基本方:淡竹叶12g,生石膏30g,南沙参、薏苡仁、土茯苓各15g,麦冬、知母各9g,法半夏、大枣、甘草各6g等。由云南省中医医院按统一工序制作为水煎剂,每剂煎煮2次,浓缩为450ml,分3袋装,每袋150ml,1袋/次,3次/日。对照组治疗方案: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商品名:西乐葆200mg×6片/盒,辉瑞制药有限公司),1次1粒,1次/日。治疗疗程为14天。
2 讨论
痛风之病名,始于金元,元代朱丹溪明确地提出“痛风”病名,其所著《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寒,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万病回春·痛风》:“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 先天禀赋不足, 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或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水谷不化,浊毒内生,滞留血中,毒邪久留,蒸酿气血津液,生成痰瘀,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包块,其中饮食不节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十分明显的诱因。结合数十年临证经验,吴老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多为脾胃虚损,复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酗酒或多进肥甘厚味之品,而使脾失健运,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气化不利,致使水液代谢输布运化排泄失常,津液疏布不畅化为湿,湿浊之邪自内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热,热盛化毒,流注于关节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故本病急性期多见关节剧痛,皮色鲜红,肿胀、灼热,甚至发热口渴等湿热毒邪壅盛之象, “脾虚湿盛,湿热蕴结”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基本病机。急则治其标,据此,吴生元教授以“健脾渗湿,清热养阴” 为基本治疗法则,制定出有效验方加味竹叶石膏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原方由竹叶、生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粳米、甘草组成。现方师法古方之意,不拘于古,在原方基础上改人参为北沙参,去粳米,加薏苡仁、知母、土茯苓,使其不但具有清热、健脾、利湿之效,又具燥湿不伤阴,滋阴不碍邪的特点,适用于证属脾虚湿盛,湿热蕴结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中君药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功效;臣以知母、南沙参、麦门冬清热养阴;佐以法半夏、薏苡仁、淡竹叶、土茯苓以增强健脾益气、渗湿利水之功;大枣、甘草调养胃气为使。诸药配合,共奏健脾渗湿,清热养阴之效。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是超饱和的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尿酸盐结晶被白细胞和滑膜内细胞吞噬,促使这些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AA),AA通过环氧化酶(COX)途径生成前列腺素E2(PGE2),通过脂氧化酶两条途径生成白三烯,后者又刺激炎性因子如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所有这些炎症介质的产生,能短期迅速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聚集、渗出、水肿、发热等炎症反应。其中II 一1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既是免疫反应的启动因子,又是持续炎症反应的诱发因子,能引起发热、嗜中性粒细胞增加、CRP水平升高,还能促进cOX一2、PGE2、IL一6、II 一8等其他多种炎性因子的产生增加。
此次研究发现,经14天治疗后,予口服加味竹叶石膏汤的治疗组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两组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其总有效率相似(P>0.05),对ESR、CRP、IL一1等炎性指标方面也有明显改善(P<0.05),但改善程度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较对照组有3例患者(6.7 ) 出现胃肠道反应,治疗组却未发现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由此可见,对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加味竹叶石膏汤具有同塞来昔布胶囊相似的临床疗效,且能明显降低血尿酸,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本研究初步判断,该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取效的关键可能与直接抑制炎症反应、降血尿酸水平有关。加味竹叶石膏汤与塞来昔布联用,能在急性期的抗炎消肿与促进尿酸排泄两个方面取得统一,具体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