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试论痛风从脾胃湿热辨治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2)

文章正文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导致组织炎症性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血尿酸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式的改变、社会的老龄化,痛风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1 历代中医对痛风的主要认识

    大约在我国宋元之后,即开始出现“痛风”之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 本病“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 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 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张氏医通》云: “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 又云: “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 从以上论述可见,古代医家多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与“血热”、“湿热”、“痰湿”等密切相关,这与现代中医将痛风归为“湿热痹”是一致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医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均提出了不同观点,主要有“湿邪”、“湿热”、“湿毒”、“痰浊”、“瘀血”等。如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治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癖结为害; 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癖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癖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 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杂错,郁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证。凡此种种浊毒癖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宋绍亮等认为高尿酸血症符合“血毒”、“浊毒”的辨证范围,而由此引起的关节表现与“白虎历节”、“历节病”极为相似,痛风非外邪引起,是由脏腑积热蕴毒,热毒、浊毒攻注着附骨节,留滞血脉所致,它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阻日久,郁而化热所表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同而证异。原发性痛风患者多素体脾虚,加之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运失调,反酿为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达脏腑而发病。

2 痛风“脾胃湿热”病机及临证表现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与人体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脾胃虚弱是罹患湿的前提,而饮食不节则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的主要诱因。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如果过食醇酒厚味、辛辣肥甘,影响脾胃功能,不归正化,酿生痰浊水湿浊毒。脾胃健运失司,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留中焦,滋生湿浊。为内毒成生提供了基础,从而成为生毒之源。湿浊又影响气机的升降,导致气化和推动能力下降,加剧湿邪的产生。湿邪从阳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日久酿生湿热浊毒。湿热浊毒粘腻滞下,浸淫筋脉,则出现下肢关节尤其是大脚趾的关节剧烈红肿热痛。

    综上所述,痛风脾胃湿热证形成可归纳如下: 第一,因气候炎热,多雨潮湿,脾胃受损,运化不利,湿热之邪郁积体内不得宣化而成; 第二,因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宿食所化之热与中焦停聚之湿相合而成; 第三,用脑过度、过度安逸等他脏病变及脾,长期服用损伤脾胃的药物等,也可使脾运失常,湿聚蕴热,一旦受外界不良刺激,即可诱发本证。

    痛风临床表现多以肢体关节焮热红肿,痛不可触为主症,多兼有发热、心烦、口渴、喜冷恶热等症状,舌脉绝大多数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故现代中医多从“风湿热痹”、“湿热痹”论治。究其病机,主要为饮食失调、脾胃湿热所致湿热毒邪内阻血络筋脉,发为本病。热重于湿,则下肢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舌苔黄,脉数; 湿重于热,则身重困倦,头重如裹,身热不扬,心烦呕恶,痰粘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3 痛风的主要治法、治则

    急性期以湿热之毒痹阻血脉为主。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症状重,同时血尿酸升高,血沉增快,跖趾及拇指关节或踝手腕、膝、肘等关节红、肿、热、痛,昼轻夜重。治疗及时者,一般4 ~ 7 日可缓解,而严重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局部红肿方见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治疗上,湿邪偏重者以健脾利湿、清热通络止痛为法,方选四妙散加泽兰、车前草、汉防己、苡仁、萆薢等,或在加味三妙丸原方中加白术、茯苓、法半夏、鸡内金等; 而以热邪偏盛,症见烦热、口干口渴者,可加知母、生石膏、栀子、络石藤等以清热解毒; 关节痛甚者加延胡索、全蝎、地龙等以活血通络止痛; 湿热并重则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方用三妙散、薏苡仁汤加减; 对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可外敷金黄散、痛风膏等,以使药力直达病所,以加强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部分患者可见高热神昏、烦渴,局部皮色紫暗,此为湿热毒邪入血,当以“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为法,方选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结合外敷金黄膏等以清热消肿止痛,或治以内服痛风灵,加外敷消肿膏以凉血消肿。

    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关节僵硬变形,痰浊凝结,有痛风石形成。主要特点有: ① 游走性疼痛,以四肢痛为多;② 红肿热痛,痛有定处; ③ 手掌足跗肿甚; ④ 身多块瘰、痰核( 结节) 。此阶段则应以“益肾健脾、化痰除湿”为法,方选二陈汤、六君子汤、肾气丸加减。临床如偏脾肾阳虚,症见局部关节色紫暗、肤冷不湿、面白、畏寒、乏力等,可予右归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偏肝肾阴虚者,症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乏力腰酸,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可予左归丸加黄柏、知母、络石藤等治疗。

4 转归与预后

4. 1 由热转寒,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早期正气未衰,阳气尚旺,痛风急性发作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的风湿热痹或湿热痹证。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耗伤脾肾阳气,可见关节肿痛不红不热,或冷痛,恶寒明显,身热较轻,或无热象,发作频繁,此后虽经治疗,关节痛楚不能完全解除,以致病情由风湿热痹或湿热痹证渐转成风寒湿痹或寒湿痹证,由急性期转成慢性期。部分患者关节肿痛渐致畸形、僵硬,大量痛风石在关节局部沉积,致变证众生。

4. 2 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痛风早期多为湿热之邪侵犯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风湿热痹证。反复不愈,则血脉痹阻,痰浊凝聚,以致关节、筋骨肿大变形,刺痛不移,此时则病入筋骨,转成痰瘀痹阻之证。久病不愈,气血不足,正气渐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腰膝酸软,面色少华,此时心肾亏虚,病入脏腑,转成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证。病情深重则可并发脏腑的其他病证,少数患者甚至可转变为“肾衰病”等难治之证。可见久病缠绵,则病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转虚。

5 小结

    尽管痛风病因大多未阐明,但高嘌呤饮食对于具有痛风体质者易成为本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另外肥胖、糖尿病等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常与痛风伴发。目前,“脾胃失调、湿热流注”已成为现代中医对痛风辨证论治的主要共识,这对于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痛风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上一篇:根治痛风的民间验方 下一篇: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