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所引起的肾损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发病率日益增高,痛风性肾病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本病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为主,常用药物为别嘌呤醇、秋水仙碱、丙磺舒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有损害肝、肾功能,抑制骨髓等毒副作用,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又不能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消除尿蛋白,不能改变胶原代谢抗肾纤维化,对防治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局限性。
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疗效显著。药物组成:车前子15g,瞿麦10g,扁蓄10g,滑石10g,山栀6g,大黄6g,石韦15g,金钱草15g,海金沙15g,鸡内金l0g,薏苡仁l5g,玉米须15g,甘草6g。经水煎浓缩后真空包装,每袋200ml,每日2次,每次1袋口服。
讨论: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与先天性酶缺陷有关外,主要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生理情况下,即体温37°C、血PH7.4时,尿酸盐在血中饱和度为420umol/L,当达到500umol/L时,尿酸盐将析出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及间质部位,引起尿酸性肾病。另外,尿酸盐亦可沉积在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内,形成尿酸结石,阻塞尿路。尿酸盐结晶沉积的产生从祖国医学的角度认识则是由于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碍胃滞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聚湿生痰,蕴久化热,湿热蕴积,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H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湿热、砂石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则致瘀血内生。《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日:“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中藏经》云:“……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人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砂淋者,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故在治疗上我们选用八正散加减治疗,方中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淡渗利水,清利湿热;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活血祛瘀,《神农本草经》称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疲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石韦、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化石排石;薏苡仁、玉米须健脾化湿通络;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薏苡仁、金钱草、车前子可排泄尿酸;大黄不仅可排泄尿酸,还有利于改善肾功能,缓解慢性肾衰竭;玉米须能降低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