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的血尿酸水平逐年上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多发病。
1 中医的“浊毒”理论 “浊者,不清也”,包括浊气,浊阴两层含义。浊气是相对清气而言,指呼出的浊气与排出的矢气。浊阴则既指饮食水谷中的精华浓浊部分,亦可为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汗、涕、二便等。《金匮要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杂病源流犀浊》提出“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提出了浊病及其病因。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浊与湿同类,并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自然界的秽浊之气。内湿多为人体异生之代谢产物。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易去而浊难除。
“毒”,最初指毒草。《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毒邪的研究。《黄帝内经》提出寒毒,热毒,温毒,燥毒,大风苛毒等概念。《金匮要略》提出阴毒,阳毒。《诸病源候论》提出蛊毒,蛇毒,水毒,饮酒毒等。明·吴又可,清·王清任提出疫疠毒邪。《重订通俗伤寒论》指出血毒,溺毒。目前认为毒之成因,一般有两种途径。或由于外感火热,从血分而为毒;或由于脾虚湿盛,积湿成浊,久郁化热,热蕴成毒。
“浊”性稠厚,重浊,粘滞,“毒”性暴戾,顽固,二者相生互助,相挟为虐,合为一体,称为“浊毒”。故“浊毒”之邪兼有二者的特性。具有易入血入络,阻碍气机,壅滞经脉,耗气伤阴的致病特点。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痛风”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典籍里,因其疼痛来的快如一阵风而得名。在中医亦归属为“痹证”,“白虎历节”等范畴。《格致余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说明痛风的病因是血分受热,湿浊凝滞,郁于阴分。《丹溪心法》:“肥人肢节痛,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说明胖人多痰湿互结,阻滞经络。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对目前人们生活饮食规律的观察,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肥人,痰湿体质的人群。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脏腑功能失调,伤及肝、脾,致脾运化失司,肝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水湿内停,日久积湿成浊,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成毒。浊毒相互胶结,相挟为患,形成浊毒内壅之势,阻滞气血,脉络而发病。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由于体内血尿酸浓度升高,过饱和的血尿酸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组织中,引起本病的发生有关。自身免疫所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检查可见血尿酸水平男性多大于416.5µmol/L,女性多大于386.75µmol/L。尿酸盐在局部组织反复沉积可形成痛风石,破溃后可见白色糊状或粉末状尿酸盐结晶碎块。这些表现和血液检测与浊毒的特性,致病特点源同名异,恰符合以上所阐述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发病机理。
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从浊毒论治 孙素平等认为,痛风当责之湿热浊毒,急性期多为热毒炽盛,瘀滞血脉,闭阻经络关节,治疗以解毒,排毒为关键,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法。我们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针对浊毒为患的病因及其特点,考虑到浊为阴邪,毒为阳邪,二者虽性质不同,但关系甚密,常胶结致病。故治疗上采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相结合的方法,使浊去毒除,病症改善。
诊断浊毒致病主要通过五个方面:①关节局部红,肿,热,剧烈疼痛,关节迅速肿胀,以拇指的跖指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和肘。第一次发作多在夜间;②舌质:舌质红或红绛或紫;③舌苔:苔色黄或黄白相间,苔质薄腻或厚腻;④脉象:脉滑数或弦滑;⑤分泌物,排泄物:汗液垢浊有味,大便多不爽或干结,臭秽粘腻。
典型病例某男,61岁,退休干部,首诊日期:2013年2月12日。主诉:右第一跖趾关节剧痛,伴红肿,发热4h。现病史:患者因过春节与家人及朋友聚餐,乘兴饮酒,饮食不加节制,甚至于动物内脏及火锅汤等。患者于4h前突然出现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遂急来我院。症见右第一跖趾关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明显,伴发热,触之痛甚,口中粘腻,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小便黄,大便排之不爽。体格检查示体温38.0℃,右第一跖趾关节皮肤紧张,局部红肿,灼热,触痛明显。化验室检查示血尿酸达775.3µ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1.1×109/L,中性78%。血沉增快。中医诊断:痛风(浊毒内蕴),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法:化浊解毒,通络止痛。予除痹定痛方。处方:薏苡仁、土茯苓、牛膝、地龙、延胡索各20g,白花蛇舌草、茯苓各15g,砂仁、黄柏、防己各10g。嘱其清淡饮食,禁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多饮水。药后自觉疼痛,红肿较前减轻,口中粘腻,大便可。效不更方,治疗1周后,患者已无明显疼痛,发热,局部皮肤略暗红,有脱屑,舌质红,苔薄黄,脉滑。复查血尿酸410.2µmol/L。血常规及血沉恢复正常。继于中药调理以巩固疗效。
按:本患者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湿浊阻络,积浊成热,热壅血瘀成毒。最终浊毒内伏血络。故见跖趾关节的疼痛,灼热,红肿,口中粘腻,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大便不爽。治疗上紧紧抓住浊毒这一主要矛盾,采用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止痛之法,使浊邪得化,毒邪得除,瘀血不在,血络畅通,从而病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