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逐年提高,是常见多发的风湿性疾病。该病属于中医学“痛风”、“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目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不统一:或从感受(风寒湿热)外邪、邪闭筋脉,或从痰淤痹阻筋脉,或从脾肾亏虚、筋脉失养等,不一而足;治疗则多从清热、化浊、扶正等入手。我们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当以“热、浊、虚”为要,“清热、泄浊、健脾益肾”治则应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根本大法。阐述如下。
1 痛风性关节炎与热邪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根据其红肿热痛并有功能受限的临床表现,更符合中医热痹的特征。《诸病源候论》云:“肿之生也,皆因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一般认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致热毒之邪侵入体内;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酒醴肥甘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扰动机体阴阳而内生热毒,火热毒邪郁于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煎熬津液,酿生瘀热,发为本病。黄晶认为其发病机制之本为“阳气多,阴气少”,之标为感受寒湿之邪外束,使体内之邪热郁于内。正如《素问·痹论》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相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予阴也”。现在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进一步研究已经证明,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痛风关节炎的发作,尤其是TNF-α、IL-1β 与疾病的进程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炎症反应刺激下,滑膜细胞肥大、增生,侵袭性的血管翳形成,并伴随关节软骨和骨破坏。在尿酸钠晶体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中检测出TNF-α的高表达,从而认为尿酸钠晶体可以直接刺激滑液中单核细胞产生TNF-α,认为TNF-α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炎性介质之一。临床治疗中,采用清热活血解毒法则,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也取得良好效果。
对清热解毒方药的研究从最初消炎、解热、镇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发展到拮抗炎性细胞因子、保护内皮细胞等多方面,证实了热毒内蕴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之一,充分说明了热邪致病理论对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疾病的指导意义。
2 痛风性关节炎与浊邪
浊邪是中医学中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发生病理改变的各种阴邪的总称。我们认为,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浊邪主要是痰湿、淤血,且痰湿、淤血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
2.1 痛风性关节炎与“痰湿”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形体丰腴之人,平素嗜好膏粱厚味,辛辣腥腻之品,碍胃滞脾,则食物不归正化,反而酿生痰湿。《景岳全书·痰淤》载有:“痰即人之津液,……,则痰涎皆本于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成痰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痛风研究颇有成就,《丹溪心法·痛风》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术”,提出通过燥湿化痰治疗顽痹,并认为“痛风”(历节风)的主要病机是湿痰浊血流注,突出了内因致痹的观点。
2.2 痛风性关节炎与“淤血”
考淤之含义,早在《说文》中载有:“淤者,积血也”。《急就篇》颜师古注“淤积血之病也”。《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衃不以留止”、“有所坠堕,恶血留内”。概括起来说就是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产物,有形之血滞留于脉道,失去其濡养功能,而成为瘀血。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多年临证中创立“浊瘀痹”,创立泄浊化瘀大法,朱教授认为: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瘀血的形成主要与痰浊相关。痰浊导致瘀血的形成,浊邪滞留脉道过量,导致血液浓稠运行迟缓而致血瘀;血中津液与脉道痰浊互相结合,使血黏滞加重血流缓慢而致血瘀;浊邪蓄积,进一步引发痰和瘀血的形成,互相混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致使浊邪体内蓄积过量,痰湿瘀血加重。现代医学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酸增高外,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存在高粘血症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中医的淤血阻脉相符合,故淤血痹阻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关键。基于前述,浊邪不仅是痛风性关节炎最基本的病理产物,也是主要病机。
3 痛风性关节炎与脾肾亏虚
痛风发作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此为阳气渐衰之年,肾阳日渐不足。《黄帝内经》云:“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肾阳不足,则开合失调,水液输布排泄紊乱,则生痰饮水湿等证;肾阴不足,虚火灼伤津液凝而成痰。加之,本病患者素有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运失健,助湿生痰。《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化于脾”,脾主运化和脾升清降浊功能对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起主要作用,脾运不利则聚湿生痰,脾虚气弱则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痰湿,痰湿人脉,血行不利,而成淤血。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则分清别浊失司,致痰浊湿毒内生,阻滞经络和关节,使气血运行失畅,经脉不通而骨节肿痛。因此脾、肾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复杂,但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热毒与血淤、痰湿等浊邪为标,其中,肾虚、热毒尤为根本。其病机当是脾肾亏虚导致气运失利,血脉不通,血液淤滞,同时津液不能运化而为痰湿,血结、气郁则化热毒,合于痰湿而成湿热,终致热、浊相熬,痰、淤互结,而成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为患,因此,“热”“浊”“脾肾亏虚”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因素,“清热”“泄浊”“健脾益肾”应该成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治则。进一步从痛风性关节炎基本病理机制入手,明确“热”“浊”“虚”病理因素的客观机制,探讨“清热”“泄浊”“健脾益肾”治则防治痛风性关节炎中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