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风病中,湿邪有特殊致病作用,治湿能收显效,现介绍如下。
1 湿邪在痛风致病中的作用
1.1 内生之邪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司运化之职,脾胃健运则水谷俱化为精微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素体脾阳不足,则水湿内停,津液代谢障碍;肾主水,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湿邪自内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热,热盛化毒,流注于关节经络发为本病。
1.2 外侵之邪
痛风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汗出当风,冒雨涉水,久居寒湿等,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或不节饮食,沉湎醇酒,恣食膏粱肥甘厚昧,长此以往,即会引起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水谷不归正化,湿邪随之而生,滞留血中,成为发生痛风的病理基础,与体内的湿浊痰瘀搏结,痹阻经络,发为“痛风”。
总之,痛风病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湿浊内盛为主要病机。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则升清降浊失司,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酿生尿酸浊毒,蕴久化热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此时,每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寒湿”之邪或“湿热”之邪诱发本病。可以这么认为。无论哪种病因为病,湿邪始终贯穿于整个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成为导致痛风病不可或缺的致病因素。
2 从湿治疗痛风病的临床体会
对于痛风病的中医治疗,应遵循祛湿为主,兼顾脾肾的原则,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
2.1 急性期
素体湿热内蕴,复感不时之气,起病急骤,主要由于热毒之邪,与湿交结,湿热流注关节经络,热毒炽盛,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初病热重于湿,实验室检查血尿酸、血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临床上多见于夜间突然发病,初期为原发性关节炎症,一般以足第一跖趾关节多见,渐渐累及踝腕关节,致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高热、寒战、口干、口苦、头痛、心烦、大便于结,小便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络止痛。自拟痛风1号方:苍术15g,薏苡仁20g,牛膝15g,黄柏l0g,车前草15g,玉米须15g,萆15g,山慈姑15g。红肿加忍冬藤15g,肿胀加晚蚕砂l0g,肿痛加虎杖15g、泽兰15g。日1剂,煎汤,分早中晚服。治疗体会:急性期经该方治疗,热毒顿消,湿邪始化,关节疼痛较快减轻,血尿酸显降。
2.2 缓解期
热毒之邪虽解,湿浊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临床上多见于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仍增高,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通络化瘀。自拟痛风2号方加减:苍术15g,薏苡仁20g,牛膝15g,络石藤15g,茯苓l0g,玉米须15g,金钱草15g。日1剂,煎汤,分早晚服。体会:经该方治疗湿热之邪清除,血尿酸渐至正常,可防疼痛复发。有关学者对一些化湿利水中药进行了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薏苡仁解热镇痛,苍术抗炎,牛膝抗炎消肿,黄柏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综合运用能改善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而车前草、萆、茯苓等有一定的排尿酸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治疗痛风病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增多,增加尿酸溶解度,尿酸排泄的方法是一致的。
3 讨论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病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需注意的是,中医所称的“痛风”,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痛风性关节炎。因此历代医家所论述的“痛风”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痛风病。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以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时,应属于中医的“痹证”、“痛风”、“白虎历节风”范畴;以尿路结石、肾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于“淋证”、“腰痛”范畴;以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时,属于“腰痛”、“水肿”、“关格”三类。湿邪与痛风病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祛湿”这个关键环节,同时兼顾辨证的其他证候特点,合理施方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