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2岁。初诊:2014年8月31日。主诉:反复发作双足大趾肿痛伴踝关节肿痛5年。现病史:2009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大趾肿痛伴踝关节肿痛,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患者饮食未控制,病情反复发作,间断服用止痛药控制症状。1个月前因食海鲜后病情加重。刻下症:双足大趾肿痛,踝关节肿痛,膝关节疼痛,口干,夜尿3~4次,大便干,2~3d/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既往史:糖尿病病史20年,服用拜糖平治疗。辅助检查:2014年8月17 日化验:血BUN14.1mmol/L,Scr 115.8μmol/L,UA 407.8μmol/L。
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处方:土茯苓30g,萆薢20g,秦皮15g,槟榔15g,忍冬藤60g,车前子30g,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30g,白花蛇舌草30g,苏木15g,松节30g,杜仲20g,焦三仙各10g,山茱萸15g,鸡血藤15g,熟大黄10g,炒谷芽30g,泽泻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忌辛辣厚味,忌酒,忌海鲜及含嘌呤高的食物。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片使尿常规检查pH值维持在7左右。
二诊:上方服用7剂后,双足大趾疼痛明显减轻,膝痛好转,入睡困难,舌质红,苔黄腻,脉弦。上方加磁石30g,夜交藤30g,黄精20g,继服14剂后病情明显改善。
按语: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湿热瘀浊诸邪滞留于下焦,肾失分清泌浊,开阖不利而出现急性痛风性肾损害。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患者逐年增加。《张氏医通》云:“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壮年人性躁,兼嗜厚味,患痛风挛缩,此挟痰与气证”。此例患者痛风5年反复发作且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孟凤仙教授的验方复方青秦汤加减治疗,效果明显。方中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萆薢能利湿泄浊、祛风除痹;秦皮能利尿镇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能增加尿酸盐排泄,具有抗痛风作用,有排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槟榔行气利水;忍冬藤疏风通络;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太子参益气健脾;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益气生津;丹参活血通瘀;白花蛇舌草利湿通淋;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松节祛风通络;杜仲补肾通络;山茱萸补益肝肾;鸡血藤活血通络;熟大黄通便泄浊;泽泻利水渗湿泄浊。诸药合用,集补益肝肾、泄浊利湿、通络消肿于一方,故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