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 余年,对朱丹溪的痛风论及丹溪痛风方有深入地研究,发表了“痛风方解读”、“朱丹溪的《痛风论》及其痛风方”、“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32 例观察研究”等论著。本人在跟师过程中发现施老师对丹溪的痛风论有独特的见解,对上中下痛风方有个人独到应用经验,尤其是通过辨证施治,使用丹溪痛风方加减内服配合外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病机大多系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痰瘀聚于体内,留滞经络; 复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气血凝滞不通而发为痛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有“痛风论”专篇,对痛风有深入阐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施老师认为从现代医学来看,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沉积在关节或其邻近组织引起; 从中医理论分析,血热而又感受外寒、湿邪,血凝气滞,经络不通,以致四肢百节、上中下走痛,而其病理特点在于“浊瘀滞留经脉”。施老师推崇丹溪痛风论,对丹溪痛风论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血热当风,或遇寒湿,或饮食肥甘厚味,产湿生热或化湿生浊,终成湿热蕴结或痰浊阻滞,凝滞经脉; 或血虚痰聚经络或久成瘀血凝滞经脉; 或久病肝肾亏虚,而发为痛风。
2 辨证施治
施仁潮老师在诊治痛风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指重视化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确定痛风病,指导辨证施治; 而施老师更注重辨证,在治疗时强调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体征、舌脉苔,分型论治。在跟师过程中,本人发现痛风患者中湿热、瘀血、痰浊、内虚者均可见到,但临床门诊患者常因痛风急性发病,单关节疼痛难忍来诊者居多,此类患者因湿浊内盛,瘀而化热者居多,常见湿热蕴结型。治疗中当重视以湿热论治为主,兼夹活血、祛痰浊、补虚弱,治疗时重在清化湿热,多以丹溪痛风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
在临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施老师常应用丹溪痛风方加减内服配合外洗治疗方法。基础处方为: 苍术12g,酒黄柏10g,制南星12g,羌活10g,防己10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0g,桂枝6g,龙胆草3g,白芷10g,神曲15g,芒硝30g( 另包) 。若患者感患处灼热较甚,加用知母、忍冬藤、山慈菇、紫花地丁等以清解热毒; 患者有纳差、便溏等脾胃虚弱表现,加薏苡仁、陈皮、山楂等健脾养胃; 患者有胃阴虚表现加用新鲜铁皮石斛、生地黄以滋胃阴; 患者同时患有肾结石,则加用金钱草、滑石通淋排石; 患者经久不愈,瘀血严重,施老师重用虫类药物,如土鳖虫、地龙、蜈蚣、蕲蛇、穿山甲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上方加水煎两次取汁400mL,每日1 剂,早晚分服,连服14 天,并第三次将该剂中药药渣煎取汁约2 000mL,熔化芒硝,待水温30 ~ 45℃后浸泡四肢关节。
3 重视防治
中医自古以来重视“治未病”思想,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施仁潮老师重视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食物调养。施老师认为经过2 ~ 3 周的治疗,痛风急性关节炎一般都能被控制,但多数患者因饮食不慎,不注意调养,一年内多复发,且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难控制。施老师认为患者在急性期要以汤药为主治疗,但是急性期控制后,应改为中成药或制成丸剂长久服用,巩固治疗,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痛风发作的症状程度。同时要求病人重视饮食起居,禁食或少食含嘌呤成分高的食物,如海鲜、豆制品、动物内脏等,多饮水,做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达到养治结合,控制痛风复发。
4 病例举隅
初诊: 2013 年8 月21 日,患者,男,47 岁,患者有13 年痛风史,2001 年首发于左踝指关节,服秋水仙碱后好转,后每年都有发作,在发作时服用秋水仙碱。近2 年来每年发作6、7 次,2013 年8 月20 日再次发作,查血尿酸: 542μmol /L,现右腕、右踝拇指关节痛风石,红肿疼痛,二便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辨证为湿热蕴结,拟祛瘀除湿,清热解毒。处方: 苍术、黃柏、制天南星、酒地龙、桃仁、防己各10g,虎杖、金银花、鬼针草各15g,炒山楂、泽兰各12g,土茯苓、薏苡仁各20g,鬼箭羽、重楼各9g,忍冬藤30g。7 剂,每剂先煎两次口服,用药渣再煎一次浸洗患处。并嘱患者戒酒,禁食海鲜、香菇等含嘌呤较多的食物。
二诊: 2013 年8 月28 日,患者右腕、右踝关节肿痛较前明显减轻,口微干,舌淡红,苔薄黄。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石斛12g,生地黄10g,用法同前。三诊: 2013 年9 月4 日患者右腕、右踝关节已不肿痛,其他无明显不适,查血尿酸: 462μmol /L,舌淡红,苔薄腻。现患者痛风急性期已得到控制,为巩固治疗,予原处方,7剂,分14 天分服。随诊3 个月,未见痛风复发。
5 讨论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年龄逐渐出现低龄化。马亚、朱卫国等对2008 年1 月~ 2012 年2月就诊于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痛风门诊的324 例痛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资料收集,痛风患者人群更加年轻化,青年患者所占54%,甚至超过了中老年患者。因此,治疗痛风合理用药十分重要。中医药通过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小在治疗痛风时逐渐获得人们的信赖。
丹溪痛风方是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对治疗痛风有确切疗效的经典方剂,施仁潮老师也曾做过痛风方应用的临床研究,施仁潮等将临床64 例痛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 服用丹溪痛风方) 和对照组( 服用痛风定胶囊) ,连续用药4 周,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87. 5% ,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3. 75%。施老师强调丹溪痛风方的立意,在于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使其血得行,与气相和,上中下疼痛自安,其方中天南星、苍术、黄柏、川芎、白芷、神曲、桃仁、威灵仙、羌活、防己、桂枝、红花、龙胆草诸药同用,上中下兼治,祛风湿,化痰瘀,散风邪以温通,泻蕴热以清利。而中药外洗是通过温热作用直接通过局部孔窍经穴,渗透、吸收、扩散达到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健脾扶正固本功效,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弊端,所以中药熏洗既能增强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又能补“内治法之不及”是药物疗法与物理疗法有机结合,操作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单用芒硝30g,熔化进外洗液中,是因为芒硝对急性炎症有很好的抑制治疗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环,从而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使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加快炎症吸收与消散,且其高渗作用,也加速了组织肿胀的吸收、消散,从而达到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通过中药内服配合外洗,迅速缓解痛风症状,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