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英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学验俱丰,对痛风发作期的治疗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周老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对痛风发作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它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发作期的主要表现有深夜被关节疼痛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呈撕裂样、刀割样或者咬噬样,难以忍受,通常表现为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特点,因此周老师认为痛风发作期与热痹关系密切。结合临床和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平素情绪易激、肝气不舒,或多食肥甘厚味,或脾气亏虚、肾精不足、气化无力,致使湿浊内生,蕴结于体内,则化热、结痰、致瘀,继而流注于四肢或者腰背部发为痛风。
2 基本治法
针对痛风发作期的病因病机特点,治法主要为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化瘀。周老师认为本病以热毒为主,故拟清热解毒之法,直挫病势,抑制炎症反应,控制病势,缓解病情。同时“无湿不成痹”,“痹多挟湿”,湿热互结,使得病情缠绵难清,周老师认为仅清热则湿不退,仅祛湿而热愈炽,惟有湿热两清,才能直折病势,防其耗气伤阴,邪祛则正自安。邪毒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故辅以活血化瘀之品,使血行通畅,通则不痛。痛风饮是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研制出来的治疗痛风发作期的有效方剂,该方由土茯苓、薏苡仁、虎杖、山慈菇、大黄、猪苓、赤芍、白芍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化瘀之效。对中医辨证为湿热瘀阻脉络者,疗效显著。
3 辨证施治
由于疾病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病理因素常相兼致病,因此要辨证施治。比如患者既有关节肿胀疼痛,局部触之发热,却又自觉畏寒; 或者局部触之不热,全身热象不显,但自觉发热。周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需要辨证施治,不应该只拘于解毒化瘀通络之法,而要分清寒热的轻重和上下表里以及寒热相互之间的转化,寒热并举。常用药物有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白芍、赤芍、细辛、生石膏等。寒热偏盛者,需要权衡用药比例。热毒重者可选加蒲公英、忍冬藤、金银花等; 热灼伤阴可选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石斛等; 寒象明显者可加附子、麻黄、姜黄等; 湿盛者可加萆薢、薏苡仁等; 下肢痛甚可选加忍冬藤、络石藤、川牛膝等。如果患者服用西药导致胃部不适,可以少佐健脾和胃的药物,用炒白术、茯苓、炒山药、砂仁等。对于素体卫表不固者即使寒象明显,应禁用或慎用附子、乌头、麻黄等大辛大热之品,可以选用风中润药或藤类祛风通络药如防风、青风藤、海风藤等。
4 病案举例
唐某,男,35 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歇性红肿热痛6 年,加重1 年,再发3 天。6 年前因饮酒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歇性疼痛,每年发作2 次,近一年频发,3 天前因吃海鲜再次出现疼痛,症见: 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穿鞋挤脚,余关节无明显不适,胃部偶有不舒,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血尿酸458umol /L,曾经用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周老师详问病史后,予中药治疗,药物如下: 土茯苓30g,虎杖20g,山慈菇15g,大黄9g,猪苓30g,郁金15g,秦皮30g,炒山药30,川牛膝20g,马齿苋20g,伸筋草15g,赤白芍各20g,甘草6g。上药予12 剂,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半月后患者肿痛明显缓解,继服12 剂后,患者症状消失。在嘱其注意低嘌呤饮食、禁酒的情况下,随访未再发作。
5 结语
痛风是嘌呤及尿酸代谢障碍疾病,在发作期一般会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虽然有效,但毒副作用比较大,所以周老师认为中药的治疗不仅仅是对疾病的对症治疗,同时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周老师认为,痛风发作期与热痹关系密切,湿热毒瘀为病机关键,确立了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通络为主的治疗大法。在治疗中周老师特别强调辨病分期论治,又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机而变,因此周老师临证时每每得心应手,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