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属难治之症,反复发作使患者倍受病痛煎熬,是血尿酸控制不当、反复发作的最终结果。已从“帝王病”向“病中之王”转变。
1 病因病机
湿浊痰瘀是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贯穿始终。浊毒瘀结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外因虽能影响浊瘀生成,但浊瘀形成主要缘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脾肾亏虚,致使脾输布转运和肾气化蒸发功能失常,致使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痰浊内生;加之脾肾亏虚致气血运行失调,湿痰瘀阻停滞,浊瘀蕴结,不得泄利,滞留于血中,渐化为毒;偶遇外邪或恣食肥甘醇饮等诱因而发病。出现骨节肿痛,溃流浊脂,气血痰湿结聚关节经络,流连不去,日久复损伤脾肾,肾亏日久,水不涵木,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腰膝酸软、肌肉削瘦、关节屈伸不利或变形,病症迁延难愈,终成顽症,甚则出现石淋、关格等症。马宝东教授认为本病辨证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治疗依据临床表现和舌脉不同有所侧重。
2 中医治疗
2.1 内治 马宝东教授在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过程中,依据临床表现,有所侧重:①脾肾不足,因外邪或恣食肥甘厚味,恣饮醇酒,发为痛风,反复发作,痰、湿、瘀停聚于关节,日久不愈复损伤脾肾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病机,贯穿始终。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时作时止,局部颜色紫暗,或伴有身倦乏力,胸脘痞闷,食少纳呆,舌胖暗或有齿痕,苔腻,脉沉细滑。②筋骨肌肉关节冷痛、肿胀、僵硬麻木,昼轻夜重,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盗汗,甚至骨蒸潮热,舌淡,脉细或细弱等肝肾亏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填髓养骨、活络止痛。③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局部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细涩等瘀血阻络证。治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兼以祛风除湿。④关节疼痛,常呈刺痛,痛处不移,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肢体麻木不仁,眼睑浮肿,舌质暗,舌苔白腻,脉象弦细的痰浊阻滞证。治以温补脾肾、化痰通络泻浊。⑤关节红肿、疼痛、重浊,触之灼热,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的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兼补脾益肾。
2.1 外治 马宝东教授重视外治法,认为中药外用,配合熏蒸床、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使中药的有效成分中的高活性离子透过皮肤屏障,直接进入关节及血循环直达病所,达到内外兼治、起效迅速的作用。临床证明,内治外治法结合应用,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3 西医治疗
目前我国西医治疗痛风主要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降血尿酸药以及激素。慢性期治疗以降低血尿酸水平为主要目的,西药治疗虽疗效确切,但毒副反应较重。马宝东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对秋水仙碱和别嘌醇应用有独特见解。
3.1 秋水仙碱-不建议 马宝东教授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服用秋水仙碱,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血尿、少尿等肾脏损害,甚至直接抑制骨髓,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秋水仙碱毒性大,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患者多惧怕不良反应,常擅自停药,影响治疗。也有患者不耐受,需中途停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失去治疗信心。马教授临床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和)糖皮质激素配合中药内治法、外治法治疗,控制炎症效果明显,可以替代秋水仙碱。
3.2 别嘌醇-小剂量 马宝东教授建议在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平稳后,服用小剂量别嘌醇7 ~ 10d后停药7 ~ 10d,继续服用,如此反复,直至血尿酸降到目标值。虽不能迅速降低血尿酸至目标值,但间断小剂量服药可以防止药物蓄积,降低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减轻肝肾负担;间断给药,降尿酸力度柔和,降低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减轻患者痛苦。现代研究表明:别嘌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药物蓄积有关,发病越晚,累积使用量越大,预后越差。对350例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回顾性研究表明,每月降低幅度<0.36 μmol/L时发作的危险性最小。用药安全性得到提高,降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别嘌醇的治疗风险。
4 典型病例
某男,71岁。2013-07-24初诊。周身关节反复肿痛10年,加重2d。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趾肿痛,自服止痛药后缓解,此后几年反复出现双足趾红肿,近两年出现双手腕关节、掌指指间关节红肿热痛,影响关节活动。平素以止痛药控制疼痛,近2日关节肿痛加重,影响日常生活来诊。症见:双手及足趾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左侧重,不能握固,左耳廓红肿,皮温高,口干,无发热,小便黄,大便调,寐可。查体:左耳轮红肿,有数颗痛风石,压痛(+);双手腕关节及足趾红肿,多个痛风石,压痛(+);左手指间关节红肿,压痛(+),皮温高。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诊断:中医:痹证(脾肾亏虚,湿热瘀阻);西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痛风石;高脂血症。清热利湿、益气活血,风湿5号合1号方减,党参50g,白术、黄芪、鸡血藤各30g,当归、薏苡仁、防己各20g,土茯苓30g,黄柏20g,络石藤、泽泻各30g,苍术15g,知母25g,桃仁、红花各15g,丹参、牛膝各20g。10剂。水调散适量外敷手足患处以清热利湿止痛。西医治疗:碳酸氢钠片1.0g,3次/d;扶他林片75mg,2次/d;果胶铋0.05g,2次/d;别嘌醇50mg,2次/d,间断口服。
2013-08-03二诊。左手腕关节疼痛缓解,无明显红肿,屈伸受限,皮温略高;右手腕关节肿痛,屈伸受限,皮温仍高。舌淡,苔白,脉弦。患者症见好转,药既奏效,继续服之。上方加萆薢、茯苓、泽兰各30g。12剂。增加利水通淋之功。继续予水调散外敷。
2013-08-15三诊。病情减轻,右手腕关节微肿,疼痛基本消失,腕关节前驱与背伸约45°。舌暗,苔腻,脉弦滑。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巩固治疗。上方去泽兰加丹参30g。12剂。右手腕局部熏蒸以消肿止痛。
2013-08-27四诊。右手腕时有疼痛,左手腕关节无肿痛,惟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明显,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此属湿热清而脾虚气血不足之象显露。健脾利湿兼祛瘀化痰,风湿5号方加减,人参20g,茯苓15g,白术25g,扁豆15g,山药20g,砂仁、甘草、桔梗、桃仁、红花各15g,丹参30g,白僵蚕、半夏各15g。10剂。
2013-09-06末次来诊。神清语利,周身关节无红肿,无压痛,皮温不高,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别嘌醇50mg,2次/d,间断口服,直至血尿酸值<297.5umol/L,定期复查肝肾功,嘱患者注意合理饮食,勿食海鲜、动物内脏、禁饮啤酒。随访半年,病情控制良好,未出现反复。
按 本患年老正虚,脾肾亏虚,致湿热内蕴,日久气血损伤成痹证,气血亏虚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病位在经络关节。治以补益气血兼清热泄浊;病情稳定后,脾虚湿盛,痰浊阻络症状突显,参苓白术散化裁以扶正固本,顾护脾胃兼化痰祛瘀。
5 小结
马宝东教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效果甚佳。西医辅助中医治疗,以缓解症状。药物选择以最大限度不出现毒副反应为出发点,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酌加应用,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