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可并发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高尿酸血症(HUA)是指37℃时血清中尿酸含量超过416 mol/L(7.0mg/dl),其是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治疗的主要目标。
苯溴马隆是一种排尿酸药物,它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利于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的。上世纪70 年代苯溴马隆首先在法国上市;然而,2003 年国际上报道了该药严重肝毒性后,陆续在一些国家撤市,目前苯溴马隆在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使用。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新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的非嘌呤类XO 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XO,不受酶氧化还原状态影响,不良反应较小,2009 年2 月获得美国FDA批准,自2013 年在国内上市以来,广泛应用于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
本研究观察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A 组(非布司他,40 mg/qd)、B 组(非布司他,80 mg/qd)和C 组(苯溴马隆,50 mg/qd),每组20 例,治疗24 周。检测治疗前后的尿酸变化与治疗后各组尿酸低于360 mol/L(达标)的例数。结果中途13 例停药退出研究,共有47 例完成试验。血清尿酸持续< 360 mol/L 视为达标,第8 周,B 组达标率较A 组、C 组高(均P < 0.05),第16 周、第24 周, B 组和C 组达标率较A 组高(均P < 0.05)。3 组治疗第24 周肌酐较治疗前均有下降,A 组下降幅度18.3%,B 组20.6%,C 组17.5%,由此可见A 组、B 组较C 组下降更明显,A 组和B 组肌酐下降幅度相当。结论是非布司他每天80mg 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疗效最佳。
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均为当前治疗原发性痛风有效的药物。针对近年来新上市的非布司他,国外做了多项研究,显示其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且对于轻度或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非布司他的使用剂量和疗效不受影响。
本研究结果提示非布司他40 mg/d、80 mg/d 均具有明显的降低尿酸作用。3组治疗后血清尿酸较基线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在治疗初期阶段,非布司他80mg/d治疗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明显优于非布司他40 mg/d 治疗组及苯溴马龙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至治疗终点时,3 组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第2 个月非布司他80mg/d 治疗组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布司他40 mg/d 治疗组及苯溴马龙组。而随着治疗时间延长,3 组间痛风急性发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非布司他降低血清尿酸的速度较快,沉积的尿酸盐被释放,进而易致患者痛风急性发作。这种情况下,患者无需停止治疗,建议在治疗初期可以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等预防痛风急性发作。
本研究中3 组肌酐较治疗前水平均有降低A 组、B 组较C 组下降更明显,A组和B 组肌酐下降幅度相当。非布司他通过肝脏代谢为非活性物质,49%通过肾脏排泄、45%经过粪便排泄,属于双通道排泄,因此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安全有效,无需调整剂量,且耐受性良好。
而苯溴马龙降尿酸的机制为减少尿酸在肾小管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在服用药物期间需要大量饮水(2 L/d)以促进尿酸排泄,因此,患有肾结石的患者慎用,肾功能不全需限制水摄入的患者不宜应用。而本研究提示,非布司他可用于治疗轻至中度肾功能受损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3组患者给药期间均未出现如发热、皮疹、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严重不良反应,A组、C组各有1 例出现轻度肝酶升高(ALT > 2UTP),退出试验,给予保肝治疗后氨基转移酶恢复至正常。A组1 例出现头晕而退出试验,随访1 周后头晕消失。其余不良反应包括胃部不适、腹胀、流行性感冒症状,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尿酸在其饱和度(约6.0 mg/dl[9]以下,可以诱导尿酸盐结晶溶解甚至最终消退,由此控制痛风的发作。长期以来,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降尿酸药物的选择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本研究中,与苯溴马隆及40 mg/d 非布司他比较,80 mg/d 的非布司他降低尿酸水平更快,幅度更大,并且可以持久稳定,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都较好,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为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相信随着非布司他的临床广泛应用,患者临床使用样本量的增加,能够为试验数据库提供更多资料,充分明确其临床疗效的同时,更加认识到其不良反应,从而规范药物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