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王庆国教授治疗痛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0)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 痛风石) 、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本病常累及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等。西医治疗痛风有效,但常易导致复发,不能根治,且药物不良反应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具有独特优势。王庆国教授从医40 余年,理论深厚,对仲景学术有相当造诣,临床善用经方,不弃时方,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方证相对,疗效卓著。王师对多种风湿免疫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吾辈有幸侍诊左右,得以亲见老师治验之能,今将王师治疗痛风的独到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 病机阐释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清浊代谢功能紊乱。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如居住湿地或水中作业,或冒雨涉水,或汗出当风,或环境湿冷等原因,在正气不足,且卫外不固之时,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即可入侵人体经脉,留着肢体、筋骨、关节之间,闭阻不通,发为本病。痛风初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经脉,日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可致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并且内损脏腑,并发有关脏腑病证,病情复杂而严重。本病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王师认为痛风急性期多属湿热痹阻,盖素体阳气偏盛,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类证治裁》云:

    “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格致余论》曰: “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见发热、心烦不安、溲黄、舌红之热象。湿为阴邪,重着黏腻,湿盛则肿,湿热交阻于经络、关节,局部呈红肿灼热,且有重着感。气血阻滞不通,故关节疼痛,骨节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所致。由于湿热互结,胶固难解,其病多呈缠绵之势。痛风病至慢性、间歇期,多出现脏腑损伤病证,而尤以肾气不足多见。盖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而寓元阳,司气化而主水液代谢;肾气受损,气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外溢肌肤,而成水肿。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煎熬,可成石淋。若肾气衰竭,水毒潴留,可为肾劳之证。王师指出此阶段治疗必须补肾,以固护正气,扶正祛邪,确为临证经验之谈。

2 分期辨治

    王师根据痛风的病机特点,结合本病起病急骤、病易反复的发病特征,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两型,临床分期辨证施治,兹论述如下。

2. 1 痛风急性期本病急性期多以湿热内阻、热毒炽盛为主,症见: 突然发生的足部关节剧烈疼痛,好发于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发生在足踝、跟、膝、肘、腕和指关节等处。

    患处关节红肿热痛,且多在夜间发作,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王师多用加味苍柏散、柴胡解毒汤、程氏萆薢分清饮等加减。药用: 黄柏、苍术、牛膝、知母、秦皮、羌活、独活、木防己、木瓜、茵陈、凤尾草、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秦艽等。王师亦多用验方穿青海甲汤,药物组成: 穿山龙、青风藤、海风藤、穿山甲、忍冬藤等。方中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其性苦微寒,以热痹多用; 青风藤、海风藤,长于祛风湿通络,前者镇痛之功明显,且能止痒,后者善治络中之风所致游走性疼痛; 忍冬藤味甘性寒,善于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上述三味皆属藤类药,功专畅络通滞,祛风清热除湿,常作为引经药引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穿山甲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搜风通络,性善走窜,力至全身,常用治风湿痹痛,关节强直,手足拘挛等。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功,王师将其与加味苍柏散等合用,每奏殊功。若湿热内盛兼有气虚者,王师喜用当归拈痛汤以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兼以补虚扶正。方中以羌活、茵陈为君药,取羌活祛风胜湿,止周身痹痛; 茵陈清热利湿,而通利关节。

    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共助祛湿清热之力; 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升发脾胃清阳以化湿,以资疏风除湿之功。佐以白术、苍术健脾燥湿,使湿邪得以运化;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可使诸药燥利而不伤气血; 知母清热润燥,兼能使辛散而不耗阴津。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补益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散邪,表里分消,补虚扶正之效。王师用之恰当,临床每收佳效。

2. 2 慢性缓解期本病发展至慢性缓解期,多以肾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之证。临床症见: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脉沉细弦无力等。治宜补肾培元,扶助正气,兼以清利湿热,王师多在上述清热利湿药物基础上,加用补肾药物,如: 淫羊藿、仙灵脾、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炒杜仲等,王师常谆谆告诫: 痛风发展至后期,证属本虚标实,因此慢性期治本,补肾当为根本大法,否则不易见功。此外,肾气不足当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即使在痛风症状出现之前,亦有肾精、肾气不足的现象,与本病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人极为吻合,因此,补肾法在痛风的治疗过程尤应引起重视。且痛风病久,每因气血周流不畅而致“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等,若痰瘀痹阻,胶结互阻为患,症见: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不变,或皮色紫黯,或溃破成瘘管,舌紫黯苔白腻,脉弦或沉涩等。王师多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兼以养血;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具有祛瘀通络、理气活血之功,秦艽、羌活则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疼痛; 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使瘀血去、新血生,并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两方合用,治疗痹久不愈、痰瘀互结、疼痛不已者,每收佳效。王师认为病情发展至此,久痹邪深,痰瘀互结,非一般药物所能透达,惟穿透力强,搜风剔络的虫类药,独具善功。临床常选用全虫、蜈蚣、乌梢蛇、土元等,入络搜风,剔除余风顽邪。

3 生活调摄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饮食方式、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原发性痛风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属遗传性疾病。因此,痛风的发病与体质及饮食等关系十分密切。王师在对痛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十分强调对饮食的调摄,常嘱患者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味、虾蟹等含嘌呤丰富的食物; 鱼虾类、肉类、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也应尽量少食。同时严禁患者饮酒,并多食碱性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多饮水以加速体内尿酸的排泄。王师鼓励患者多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尽量降低体重,以期使高尿酸血症得到有效控制,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保证。

 


上一篇:黄宏兴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马宝东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