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许学猛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8)

文章正文

 

    许学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病临床与研究近三十年,擅长诊治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关节疾病,表现为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呈多发、低龄趋势。许学猛教授认为,珠三角地处岭南地区,受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全年气候温润、多湿,人们易受湿邪所困;珠三角毗邻海岸,人们喜食鱼虾海鲜,且该地区生活相对富裕,饮食喜肥甘厚腻,易化生湿热。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高脂肪、高蛋白、高酒精、高嘌呤的饮食结构,均会导致嘌呤代谢紊乱,提高了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故该病在珠三角地区呈高发趋势。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历节风”、“白虎风”、“白虎历节”等范畴。元代朱丹溪首先提出痛风病名,《丹溪心法》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是证也”,《景岳全书》曰“自内而至者,以肥甘过度,酒食无节,或多食酪湿热等物,致令热聚下焦,走注足胫,而日见肿痛”,《万病回春》曰“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许学猛教授综合古代文献论述及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邪阻滞为标。急性关节炎期,以湿邪为主,或寒化热化,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从而化生湿热,或者外感风寒湿邪,直中经脉,寒凝血涩,阻滞筋脉,留置关节而发病。正如《格致余论·痛风论》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受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慢性关节炎期,以脾肾阳虚为要,寒湿或湿热困脾,久则脾失健运,湿困阳气,肾阳虚损。正如《素问》所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总之,许教授认为脾肾两虚为痛风性关节慢性关节炎期主要病机,加之久病有瘀、久病入络,多兼夹瘀血。

2 治则治法

2.1 治则

    许学猛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治则当扶正祛邪,分期论治。急性关节炎期宜清热利湿,或温化寒湿,以祛邪为要,兼以扶正(健脾、滋肾),在除湿方面,取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开鬼门、洁净腑、去苑陈莝”,即善于运用发汗、利小便、通大便方法除一身之湿;慢性关节炎期,治当温肾健脾,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利湿、化瘀、祛风湿),正如《内经》所云“痹证良由阳气亏虚”、“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温补脾肾固本防病。

2.2 治法

2.2.1 针药结合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多见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下肢关节红肿热痛,症见小便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盖因湿邪重浊粘腻,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多见患者下肢关节红肿疼痛,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热下注,当清热利湿,从二便分消,方选四妙散加味(黄柏15 g、苍术10 g、薏苡仁30 g 、牛膝15 g、香附10 g,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薏苡仁健脾祛湿除热痹为佐;使药牛膝祛风除湿、引药下行,四药相伍,清热燥湿;根据“木郁克土”理论,疏肝则可扶脾,脾旺则湿亦化,入香附疏肝理气,气行则水行。湿热重者,加茯苓、萆薢、萹蓄、秦艽清热利湿(解毒),从小便分消;大便结者加大黄泻热通便、肉苁蓉润肠通便,从大便分消。急性期湿热壅结关节局部,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凉血化瘀,入山慈菇散结消癥。配合苦碟子行痛点穴位注射(苦碟子针2 ml +2%利多卡因0.5 ml,1次/周,连续两周为1个疗程)。苦碟子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湿热型痹证或疮疡初起。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碟子针具有降低氧代谢、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缓解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期,该阶段出现痛风石,多无红肿热痛等症状,并多见神疲乏力,面色黧黑,舌淡暗,苔白腻,脉细弱。即久病入络,久病致瘀,证见肾阳虚损、寒湿困脾,治法宜温肾健脾、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以真武汤加味(附子15 g、干姜9 g、茯苓30 g 、白芍15 g、桂枝10 g,水煎服,每日1剂),阳虚甚,加肉苁蓉、淫羊藿、杜仲、锁阳温阳通络;风湿甚,加南蛇藤、威灵仙祛风除湿;阴虚者,加玉竹、黄精养阴,防上药温燥伤阴。

2.2.2 内外兼治

    急性关节炎期,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湿热下注的基本病机,许教授以双柏散(黄柏、侧柏叶、薄荷、大黄、泽兰等,1次/天,连续两周为1个疗程)冷贴敷患处。双柏散为中药传统验方,方中大黄外用破血瘀、清血热、消肿毒;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敛疮;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祛瘀散结;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薄荷清风热、消肿痛、止痛痒。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疮疡初起见红肿热痛等症状。配合自行研制的院内制剂跌打散瘀胶囊(组成:大黄、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生地黄、延胡索、茯苓等;用法:3粒/次,3次/天,连续两周为1个疗程),方中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生地清热化瘀,大黄、茯苓通利二便。

    慢性关节炎期,关节红肿热痛不明显,治疗以内服为主,肾虚者配合自行研制的院内制剂补肾强筋胶囊(由杜仲、血竭、骨碎补、熟地、全蝎等药物组成),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通络;若肾阳虚甚兼风湿痹阻,配合自行研制的院内制剂温阳通络胶囊(附子、桂枝、蕲蛇、全蝎、仙茅、熟地黄、蜈蚣等),以温阳通络,散寒除湿。

2.2.3 食动同步

    许教授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全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生活习惯的调护,强调饮食、运动同等重要。饮食提倡低嘌呤饮食原则,做到“三多三少”,即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多食素菜、少食荤菜,多饮水、少饮酒,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并认为严格限制嘌呤物质摄入是防治痛风至关重要的一环。此外,健康人群中存在高尿酸血症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为痛风性关节炎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的调护对于高尿酸血症人群亦相当重要。合理、科学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其主张患者进行中等运动量的运动为宜,即运动过程微微出汗、心动稍快,避免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与尿酸竞争排泄,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上一篇:曹洪欣运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治疗疑难病经验 下一篇:曹克光慢性痛风石病变期治疗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