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曹洪欣运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治疗疑难病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8)

文章正文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组成。方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 羌活、独活、威灵仙、白芷祛风通络; 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桂枝通阳化气、温经通脉; 防己除湿利水; 神曲化浊消积; 天南星化痰解痉; 龙胆草清肝胆湿热,共奏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中医“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导师曹洪欣教授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疑难疾病,屡起沉疴,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治疗验案与体会总结如下。

1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某,女,37 岁,2007 年3 月26 日初诊: 2003年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用激素治疗,现服泼尼松每日15 mg。双手手指关节变形,右手指、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疼痛,肩项背痛,膝关节痛,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口中异味,时心悸,小便黄浊,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血沉35 mm/h,抗核抗体+ ,血红蛋白89 g /L。B 超双肾呈慢性炎性改变,辨证属湿热郁蒸、气滞血瘀,治宜清热燥湿、活血解毒: 黄柏10 g,苍术10 g,天南星10 g,桂枝15 g,桃仁15 g,红花10 g,威灵仙20 g,防己15 g,川芎15 g,秦艽20 g,大腹皮15 g,龙胆草15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 次服。二诊: 服上方14 剂后,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不显,肩项背痛、膝关节痛好转,口中异味渐退,舌暗红、苔薄黄、脉滑。血沉22 mm/h,血红蛋白110 g /L,抗核抗体( + ) 。减泼尼松5 mg,继上方加减,再进30 余剂后,再减泼尼松5 mg。复诊时手指关节痛基本不显,余症消失,仍留关节变形,能从事家务劳动,停用激素。以知柏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服药半年余。病情稳定,至今5 年未复发。

按: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于SLE 的治疗,现代医学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能缓解病情但难以阻止疾病进展,致肾脏等脏器损害甚或进入狼疮危象。SLE 属于中医学“温毒发斑”、“五脏痹”等范畴,其病机是由于风湿热邪内舍,与体内热毒相搏,燔灼气血,瘀阻脉络与肌腠,痹阻骨节,损伤脏腑,从而形成复杂的临床表现。该病人由于热毒浸淫,造成骨节痹阻,所以手指关节变形疼痛; 热毒瘀阻脉络、经气不畅,则肩背膝关节肌肉疼痛; 湿热阻碍中焦气机,出现胸腹胀闷灼热、胃脘痞满、口中异味; 湿热毒邪燔灼上下,充斥内外,阻滞气血运行,故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治以清热燥湿、活血解毒。方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 天南星祛风痰,尤能化经络间痰浊之气; 川芎理气活血,通行十二经络; 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三者共奏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桂枝通阳化气、温经通脉,引诸药直达病所; 防己除湿利水消痹; 神曲化浊消积,祛经脉筋肉之“陈腐之气”;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 加白花蛇舌草解毒清热利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通络之效。二诊时症状明显减轻,减服激素。三诊即病情稳定,后停用激素,用补肝肾、利湿热、活血通络法巩固疗效,至今5 年未复发。

2 干燥综合症

    秦某,女,44 岁,2007 年10 月14 日初诊: 2001年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周身关节、肌肉疼痛,髋、膝、踝关节尤甚,活动受限,双侧腮腺肿大压痛。四肢皮肤时有隐疹瘙痒,咳黄绿痰,目干涩痛。舌紫暗胖大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现服强的松10 mg,每日1 次。抗核杭体( + ) ,抗SSA ( + ) ,抗SSB( + ) ,类风湿因子( - ) ,血沉110 mm/h,IgA5. 6 g /L。辨证属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治宜清热化湿,活血化瘀: 黄柏10 g,苍术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桂枝10 g,秦艽20 g,石斛15,神曲15 g,生地10 g,天南星10 g,威灵仙30 g,穿山龙20 g,生龙骨30 g( 先煎) ,甘草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服。二诊: 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减轻,膝、踝关节可屈伸活动,隐疹消失。抗核杭体( + - ) ,抗SSA( - ) ,抗SSB( + ) ,血沉36 mm/h。守方加减继服30 剂,减强地松5 mg,每日1 次。三诊: 关节肌肉疼痛基本消失,余症不显。再服30 剂,停强的松,肌肉关节痛未作。后以上方加减服药3 月余。随访1 年未复发。

按: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以口、眼干为常见表现,属于中医“燥证”、“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虚为本,火热化燥为标,湿热瘀血为其变。本例患者乃湿热内蕴、瘀血阻络而致诸症内生。湿热蕴结、瘀阻络脉则周身关节、肌肉疼痛,活动受限,双侧腮腺肿大压痛,湿热下行,流注关节,故髋、膝、踝关节疼痛尤甚; 内蕴之湿热,郁于皮肤则隐疹瘙痒; 湿热搏结,损阴伤液,故目干涩痛; 舌紫暗胖大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所致。遂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治之。方中黄柏、苍术清热除湿; 威灵仙、秦艽、穿山龙祛风通络止痛;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桂枝通阳化气、温经通脉; 神曲化浊消积; 天南星化痰解痉; 石斛、生地滋阴润燥,诸药恰中病机,共奏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服药14 剂诸症明显减轻,守方加减调理2 月余,停服激素,再守法治疗3 月余,随访1 年未复发。

3 痛风

    刘某,男,56 岁,2007 年3 月10 日就诊: 患痛风( 尿酸盐肾病) 6 年,平素嗜食肥甘,1 月前受寒后出现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左足趾跖趾关节红肿痛甚,不可触及,夜剧昼缓,屈伸不利,服用秋水仙碱疼痛缓解不明显。双耳轮及手足可见痛风石,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素食3 d 查血尿酸512. 9 μmol /L,尿酸7. 7 μmol /L。辨证属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痰: 黄柏10 g,苍术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羌活10 g,桂枝15 g,白芷10 g,川芎15 g,防己10 g,秦艽2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天南星10 g,威灵仙15 g,忍冬藤20 g,甘草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服。复诊: 关节肿胀不显,疼痛明显减轻,屈伸自如,舌暗红、苔淡黄微腻、脉弦。效不更方再进30 剂,关节痛消失。查血尿酸295μmol /L,尿酸3. 78 μmol /L。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血中尿酸结晶而引起的组织损伤疾病,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西医治疗痛风的首选用药为秋水仙碱,虽见效快,但降血尿酸及促进尿酸排泄效果不显,易反复反作,并形成药物依赖,损害肾功,并出现胃肠道反应和毒性反应。“痛风”属于中医“历节风”、“痹证”范畴,多由于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经脉痹阻不通。本病案中,该患者因过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寒侵犯经络,导致气血不通、瘀血凝滞、络脉不通而发病。急性发作多为湿热瘀滞较甚,以标急为主,辨证属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治当清热化湿以泻浊、活血化痰通络以止痛。方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取其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并嘱注意饮食调节。二诊诸症即明显好转,守方治疗30 剂,症状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4 类风湿关节炎

    杨某,女,37 岁,2006 年11 月26 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9 年,近半月因气温骤降而复发,服泼尼松10 mg、雷公藤多苷片10 mg,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现双手指及腕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晨起僵硬明显,食指、中指及左腕关节变形,肩、肘、膝、踝关节疼痛,舌暗红、苔黄腻稍厚、脉滑。类风湿因子( + ) ,抗O > 500 U,血沉26 mm/h。辨证属湿热蕴结筋脉、流注关节、瘀阻经络,治宜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黄柏10 g,苍术10 g,天南星10 g,防己10 g,神曲15 g,桃仁15 g,龙胆草15 g,红花10 g,桂枝15g,桑枝15 g,威灵仙20 g,秦艽20 g,生龙骨30 g( 先煎) ,甘草10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服。复诊: 手指关节红肿渐消,屈伸自如。手指、腕、肩、膝、踝关节疼痛减轻。类风湿因子( + ) ,抗O <250 U,血沉17 mm/h。守上方加减继服20 剂,关节痛基本消失,减泼尼松5 mg,守上方加减再服30剂,停服泼尼松,关节痛不显,诸症消失。巩固疗效,继服药60 余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病多因风寒湿三气杂合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关节而致,急性发作责之于湿热痰瘀互结、痹阻关节筋脉。本案病例乃湿热蕴结筋脉,流注关节,瘀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故手指、腕、肩、肘、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甚则变形; 舌脉亦为湿热内蕴、瘀滞经络之象。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以清热燥湿、活血通络。服药14 剂,诸症悉退,不仅关节红肿渐消、屈伸自如,且抗O、血沉等也明显下降。湿热渐解,遂守方加减,调理20余剂,关节痛基本消失,减泼尼松5 mg。继服30剂,关节痛不显,停服泼尼松,并守方调理,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上一篇:黄春林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经验分析 下一篇:许学猛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