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9)

文章正文

 

    中医对“痹症”的认识较早,有“历节病”、“鹤膝风”之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认为“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并记载了“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病在肌肤,肌肤尽痛”;“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等临床表现。痹症相当于西医临床中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晨僵、关节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患者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尽早对痹症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运用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 治疗方法

    组方为炮附子10g,党参20g,白芍15g,白术10g,桂枝9g,熟地12g,当归12g,茯苓12g,川芎6g,山药2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木瓜10g,威灵仙10g,薏米仁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期间不辅助其他疗法。

2 典型病例

    患者,于某,女,45岁。2012年10月7日就诊。主诉:全身酸痛半年。患者于睡前双下肢酸痛,右足跟凉痛,睡中或醒后全身酸痛,左侧腰背痛,乏力,眠差多梦,腕踝关节酸痛,遇冷加重,头晕,头胀,后脑部痛,牙周痛,少腹偶痛,月经量多,有块,经前腹痛,小便黄,大便每日1~2次,舌淡、质暗,苔白腻,脉沉无力。被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曾采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欠佳。中医诊断为:痹症(痛痹)。辨证为湿瘀互结,肝肾亏虚。治宜祛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选用加味附子汤加减,处方:炮附子10g,党参20g,白芍15g,白术10g,桂枝9g,熟地12g,柴胡10g,当归12g,茯苓12g,川芎6g,山药20g,合欢皮10g,酸枣仁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木瓜10g,威灵仙10g,薏米仁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二诊,服药7d后,患者诉下肢及腰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正常,但仍有头晕,乏力症状。舌淡,苔白,脉沉。根据本次就诊症状,守上方,加黄芪30g,天麻10g。7剂,煎服同上。三诊,各项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诉疼痛基本缓解,精神充沛。嘱再服7剂巩固治疗。随访6个月,病未复发。

3 讨论

    痹症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生活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类证治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风寒湿乘虚内侵。正气为邪阻……久而成痹。”患者因正气不足,素体虚弱,腠理空疏,肌肉、经脉、筋骨失于濡养,外邪乘虚而入,引发为痹症。或久居潮湿阴冷之地、夜间贪凉过度或水中作业等原因,导致外邪内侵,注于腠理经络,停滞于筋骨关节,脉络闭塞,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滞成瘀,津聚为痰,痰瘀互结,而发为痹。病久则耗伤气血,累及肝肾,导致肝血肾精不足。因此,对于痹症的治疗应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附子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温经祛寒,助阳除湿之功。主治少阴阳虚,寒湿内犯,项背恶寒,身体骨节麻木、疼痛,手足寒冷不温,脉沉者。有研究表明附子汤具有镇痛、消炎作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之顽疾。在治疗痹症时,在附子汤基础上加入当归、川芎、山药、桂枝、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木瓜、威灵仙、薏苡仁等药物组成加味附子汤,临床治疗痹症,效果更为确切。诚如《医宗必读》所言“治行痹”,应以疏散风为主,佐以御寒利湿之法,还应添加补血之药。“治痛痹”应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适当添加补火助阳之剂;“治着痹”以利湿为主,祛风解寒兼之,并以补脾益气之品。加味附子汤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助阳散寒;党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利湿去浊;桂枝、芍药可调和营卫,有缓急止痛之力。又配以当归、川芎可补血行气活血,治疗痹症日久,血虚血滞。山药、薏苡仁、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可健脾祛湿,培补肝血肾精之不足。木瓜、威灵仙舒筋通络利湿,可解经脉之挛急。诸药共用,内可温补肝脾肾之不足,外可祛散邪气之内侵。本方配伍灵活,扶正与祛邪兼顾。

    综上所述,加味附子汤治疗痹症疗效确切,具有扶助正气,散寒祛湿通络,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上一篇:牛白藤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