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疗方法
1. 1 治疗组
内服自拟清热祛湿汤。方药: 黄柏10g,丹参12g,秦艽12g,怀牛膝15g,苍术10g,薏苡仁12g。加减: 偏肾阴虚者加山茱萸12g; 偏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5g; 偏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 偏血虚者加枸杞子15g、白芍10g; 伴风湿者加威灵仙12g; 伴肿胀明显者加泽兰15g; 疼痛剧烈者加白花蛇舌草9g。每天1 剂,水煎,分2 次服,每次服200mL。
1. 2 对照组
口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每次120mg,每天1 次。
两组均以1 周为1 疗程,连续服用2 个疗程。
2 讨论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丹溪心法·痛风》描述痛风的症状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张氏医通·痛风》指出“痛风一证,谓之贼风谓之痹,《金匮要略》中名曰历节,后世更名曰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相凝滞所致”。《医学入门·痛风》有: “形怯瘦者,多内虚有火,形虚肥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综上可知,中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不外乎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平素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邪,气血不能畅通,热邪瘀阻经脉而成。二是认为该病由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日久化热,湿热瘀阻经脉所致。不论内生湿热还是外感湿热,都出现湿热瘀阻。现代医学将痛风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高尿酸血症是其重要的生化基础,与遗传、性别、体重、高嘌呤饮食及心、脑、肾脏器病变等因素有关系。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尿酸钠晶体在关节周围组织沉积引起急性炎性反应,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在痛风性关节炎引起的一系列炎症过程中产生和释放各种炎性物质,在其参与下,白细胞吞噬结晶,继之细胞裂解释放溶酶体酶。体内脂蛋白与结晶结合反馈抑制炎症的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起病急剧,多于夜间突然发作,首先症状70%多为第一拇趾关节红肿热痛,苔黄,脉弦滑数而有力。历代医家将其归属为痹证中之热痹,乃湿热内蕴、闭阻经脉而致。本病的实质在于湿热内蕴邪实为主,故应标本兼治。清热祛湿汤方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二药合用治疗关节发热红肿之热痹尤宜; 苍术有健脾燥湿之功,其性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治痹证之湿者尤佳; 薏苡仁清热除痹,利水渗湿,使邪有出路,上药清热祛湿为本。以丹参、怀牛膝活血通经除痹,使通则不痛,丹参长于凉血消肿,牛膝则引药下行,如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二药活血通经、除痹止痛以治标。本方标本兼治,共奏清热祛湿、通经除痹之功。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中丹参酮通过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起消肿抗炎作用,特别是抑制关节肿胀。秦艽中所含的秦艽碱甲能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抗炎作用,怀牛膝也具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此乃该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的药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