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验案四则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5)

文章正文

    痛风一名,最早见于元代医家朱丹溪之《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血凝而痛作,寒属阴邪,故有“夜则痛甚”的特点。基于此,创制痛风方,《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采用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朱丹溪认为:痛风乃寒热搏结,污浊凝涩脉道,气血运行失畅而致,治当、祛除“污浊”,使得“血和气相和,其病自安”。此痛风之实虽有别于西医,但西医之痛风当属中医痛风之范畴,痛风西医尚无根治之术,然中医治疗颇有独特之处。笔者每遇此症,悉处于中药调治,今择验案四则笔之于下,以就正于高明。

1 五积散验案

    赵某,男,50岁,2010年3月11日来诊。患者主诉左足疼痛1年余,时轻时重,偶有发热,曾于某医院查尿酸为620umol/L,诊为痛风。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刻下:左足第一趾关节肿痛,全身不适,纳差腹胀,溲畅便干,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属湿、寒、痰、瘀、气五积之证。处以五积散化裁。方药:麻黄绒、酒大黄、干姜、甘草各6g,桂枝、白芷、川芎、赤芍、半夏、橘皮、苍术、厚朴、桔梗、枳壳各9g,生薏米30g,当归12g,茯苓18g。5剂。药后复诊,纳可痛减,复处以五积散减辛散合下瘀血汤,以增强通络之力。

    处方:桂枝、酒大黄、甘草各6g,白芷、川芎、赤芍、桃仁、土元、半夏、橘皮、苍术、厚朴、桔梗、枳壳各9g,当归12g,茯苓18g,生薏米30g。5剂之后,其痛近除,后用己椒苈黄汤合下瘀血汤加味治疗月余,其痛若失,关节症状全无,查尿酸320umol/L。痛风一证,湿热者多矣,而寒湿者亦不少见,临证之际,莫可泥于定论而远温通之法。

2 疏凿饮子案

    闫某,男,35岁,工人,2010年5月来诊,经西医明确诊断为痛风,左足第一趾关节红肿较著,疼痛如灼,触之局部灼热,得冷则舒,每次发病皆求治于西医,今为减少西药之不良反应求治于中医。查尿酸800umol/L,便干尿赤,舌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结、毒邪盘踞。处以疏凿饮子加味。方药:商陆6g,泽泻、大腹皮、萆薢各15g,羌活、木通、秦艽各9g,赤小豆、土茯苓各30g,蜀椒目、槟榔各12g。5剂,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药渣煎水泡脚,忌食肥甘厚味,勿饮酒。5剂后复诊,足趾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减攻逐辛散之力,加重清解,组成不变,调方如下:商陆3g,大腹皮、泽泻各15g,萆薢、土茯苓、赤小豆各30g,羌活、木通各6g,蜀椒目、槟榔各12g,秦艽9g。5剂,用法同前。5剂后肿痛近消,用该方化裁治疗月余,诸症悉平。疏凿饮子祛湿泻热、利水消肿、活血止痛之功较强,人多畏其药力之猛用者较少,然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打仗,病势急重,若识证准确,径直投用攻逐之品,亦是救命良药,疏凿饮子可以迅速改善污浊凝涩之高尿酸环境,使毒邪得解,肿痛得除,临证若能合理使用,疗程短,见效快,并无明显毒副反应。

3 桂枝芍药知母汤案

    李某,男,52岁,干部,2009年9月6日初诊。患者右第一足趾关节肿痛反复发作2年,每因受凉、饮酒等因素则疼痛发作,并且日渐侵及其它足趾关节,平素双足不论天热天冷悉履棉鞋,唯恐有一丝之风寒,然右第一足趾关节触之灼手,查血沉22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尿酸648umol/L。舌淡苔薄,脉沉细。属风湿阻络,郁而化热之证。治宜祛风通痹,兼清郁热。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处方:桂枝、赤白芍(各)、制附子、防风、白术各9g,青风藤、穿山龙各30g,知母、鲜生姜各12g,麻黄、甘草各6g。5剂,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药渣煎水泡脚,忌食肥甘厚味,勿饮酒。上药进服5帖,关节疼痛基本缓解,治疗酌减辛散加通络之品。调方如下:桂枝、赤白芍(各)、制附子、白术各9g,青风藤、穿山龙各30g,知母、丝瓜络各12g,麻黄3g,防风、甘草各6g。5剂,用法如前,如此前后化裁治疗2月余,其症若失。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本方所治之证,以寒为主热为轻,应用得当,多可获效。

4 甘露消毒丹案

    黄某,男,38岁,工人,2010年6月5日来诊。右第一足趾关节肿痛,患者平素嗜酒,此次酒后,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不欲饮食,咽肿口渴,小溲短赤,便粘而烧,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血尿酸600umol/L。证属湿热羁留,阻遏气机。治湿热之方甚多,何方最为切当,斟酌良久,对三仁汤、连朴饮等方逐一排除,因其病重药轻故耳,选甘露消毒丹清化湿热最为合拍。处方如下:白蔻仁(后下)6g,茵陈、连翘各15g,藿香、石菖蒲、黄芩、薄荷(后下)各9g,木通6g,滑石(包)、射干、浙贝各12g,生苡仁30g。5剂,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药渣煎水泡脚,忌食肥甘厚味,勿饮酒。5帖后复诊,诸症均有减轻,调方如下:藿香、薄荷(后下)、黄芩、菖蒲各9g,白蔻仁(后下)、通草各6g,茵陈、石连翘各15g,滑石(包)、萆薢、浙贝各12g,生苡仁30g。5剂,用法如前,如此前后化裁治疗月余,其症悉平。甘露消毒丹见于《温病条辨》,《续名医类案》之中,用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之证。该方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

    中医之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非见一病用一方,局部病往往要着眼于整体,而整体病则要尤重独处藏奸,通过上述验案,或许可以看出,若能本于中医自身理论,医治不少疾病,多可获效。痛风如此,其他疾患概莫能外。




上一篇: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其中医体质特征概述 下一篇:中医治疗痛风临床研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