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系因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凝结于局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所引发的关节炎症病变,多由饮食失节、酗酒无制,或感受六淫外邪而反复发作。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关节炎疼痛,或伴有血尿酸指标增高。
西医学针对本病多采用秋水仙碱类和非甾体类药物消炎止痛,别嘌呤醇等降低血尿酸,少数患者还需短期内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才能控制关节炎症状。由于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或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大,易造成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患者多难以耐受而停止用药,但停药后又极易复发。
因此本病缺乏理想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临床经验方芪桂痛风舒颗粒,扶正驱邪,化瘀散结,通络止痛,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
1 方法
处方组成及剂型 黄芪4.5 g,五加皮3 g,桂枝1.5 g,浙贝母1.5 g,刘寄奴3 g,海风藤3 g,秦皮3 g,野菊花3 g,采用配方颗粒。温开水冲服芪桂痛风舒颗粒,1次1袋,1 d 2次,连续服用14 d。
2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系因高尿酸血症,继发尿酸盐结晶沉积、结石形成、损害关节所致。中医学对本病诊治,体现出较大优势:从认识上,着眼于整体,明辨相关因素,辨证求本,未病先防;治疗上,把握寒热虚实,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常常收到良好效果。
本研究基于临床常见痛风性关节炎的阳气亏虚、水津失布、聚湿生痰、蕴热涩血,而致湿热痰瘀,留滞于筋肉关节的基本病机¨J,依据临证所见神疲乏力,肢体懈怠,或有关节热痛,口渴尿黄或尿浊,舌淡暗,苔黄腻,脉沉弦或沉细等特点,以益气升阳、清热除湿、化痰散结、活血逐瘀、通络止痛立法,拟方:黄芪、五加皮、桂枝、浙贝母、刘寄奴、海风藤、秦皮、野菊花等,治疗观察16例痛风性关节炎14 d,总有效率100% ,对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有明显改善,同时也有较好的降低血尿酸作用。
方中生黄芪补气,有益气行血之妙,为君;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桂枝温阳气、通经脉、利关节。两药一助黄芪补虚扶阳,一祛风寒湿邪以通络止痛,共为臣药;三药均有消除水饮之功,合用又能利水以消痰。佐以浙贝母消痰散结、刘寄奴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海风藤、秦皮祛风湿、通经络止痛。
共凑活血、化痰、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之效。野菊花性微寒,善解毒,既增秦皮、浙贝清热解毒之用;又制诸药温燥之性,为佐使。全方益气助阳、祛湿、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温补而不燥烈,祛邪而不伤正,故有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效。本文由于缺乏对照比较,其结果仍需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