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痛风论治要诀解读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06)

文章正文

    痛风(gout)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以致气血凝滞,或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畅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组嘌呤(Purine)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为主要临床特点。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他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本病多数缺乏病因治疗,因而难于根治,晚期常伴肾功能不全。痛风属中医的“痹证”、“历节风”、“腰痛”等范畴。今参考有关资料,结合临床体会,以传统中医理论撰分型论治要诀如下:

 风寒湿侵经络殃,寒凝血阻肢节伤;寒袭遇冷疼更甚,获温痛减弦紧象,

温经散寒袪风湿,常用乌头加减汤,川乌白芍芪炙草,温经散寒配麻黄,

防风防已术附桂,温经化湿效显彰,干姜温中袪寒妙,威灵羊藿可助阳。

指节紫暗形结节,重着肿痛肢节僵,寒瘀交结阻血脉,加入桃红没乳香,

脾肾阳虚面苍白,腰腿酸软肢冷僵;气短乏力尿频数,舌苔薄白沉细象,

温补脾肾右归丸,附桂萸山杞地黄,鹿胶菟丝归杜仲,参芪术草补脾乡。

尿酸晶体尿路石,三金二子加入方,至若便溏纳食少,砂仁木香配干姜。

风湿热犯节红肿,风盛游走弦数象;烦热咽痛兼汗出,祛风清热化湿纲,

苍柏苡仁海桐皮,牛膝忍冬藤枝桑,知膏地龙桂地芍,秦艽威灵翘姜黄。

肝肾阴虚津液伤,筋络骨节失滋养;肢节酸软反复作,骨质变形结节样,

屈伸不利血脉阻,口干耳鸣肾家殃,面色潮红舌干红,苔黄或燥阴津伤。

滋补肝肾畅血脉,独活寄生加减尝,牛膝菟杜艽防风,女贞芎归芍地黄,

龟鳖苍柏忍冬藤,慈菇薢寄络石匡。袪风活血通脉络,补益肝肾在滋养。

痰瘀痼结关节痛,夜寒痛甚变形僵;舌呈暗红或瘀点,弦细或涩显脉象,

化痰祛瘀通散结,桃红芎归威甲襄,白芥胆星蕲蛇入,三妙乌细己慈匡。

针刺合谷外关穴,曲池翳风解溪襄,肾俞昆仑及悬钟,阴陵阳陵三里乡,

膈俞血海透血脉,大椎阳关通督阳,八会筋骨与血脉,审证查因配穴方。

 【解读】

风寒湿侵经络殃,寒凝血阻肢节伤;

寒袭遇冷疼更甚,获温痛减弦紧象,

温经散寒袪风湿,常用乌头加减汤,

川乌白芍芪炙草,温经散寒配麻黄,

防风防已术附桂,温经化湿效显彰,

干姜温中袪寒妙,威灵羊藿可助阳。

指节紫暗形结节,重着肿痛肢节僵,

寒瘀交结阻血脉,加入桃红没乳香。

    风寒湿邪侵犯经络者,寒性凝滞,故痹阻气血,以致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痛减;寒伤阳气,血行衰弱而失畅,以致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为风寒湿痹之征。治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以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药用:制川乌9 克,麻黄9 克,白芍12 克,黄芪15 克,甘草6 克,以温经散寒,加入炮附子9 克,桂枝9 克,白术12 克,防风9 克,防己12 克,以加强温经散寒,祛风化湿。酌情加入干姜温中袪寒,配威灵仙、淫羊藿各10 克,以助阳散寒止痛。若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入桃仁9 克、红花9 克、乳香6 克、没药6 克,以活血通络散结。

脾肾阳虚面苍白,腰腿酸软肢冷僵,

气短乏力尿频数,舌苔薄白沉细象,

温补脾肾右归丸,附桂萸山杞地黄,

鹿胶菟丝归杜仲,参芪术草补脾乡。

尿酸晶体尿路石,三金二子加入方,

至若便溏纳食少,砂仁木香配干姜。

    脾肾阳虚者,由于邪恋日久,伤及正气,脾肾阳虚,气血失于温运则面色白,手足不温;肾虚则腰隐隐作痛,腿酸软;脾虚则不耐劳累,劳则症重,卧则症减;肾气亏虚,固摄失司,肾阳虚损,不能蒸腾气化,故夜尿频多;精微流失,形体衰惫,而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征。治宜温补脾肾。以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药用:熟地15 克,山药15 克,山茱萸10 克,枸杞子12 克,菟丝子15 克,杜仲12 克,炮附子10 克,桂枝6 克,当归、鹿角胶各10 克,以温肾助阳,配黄芪20 克,党参12 克,白术12 克,炙甘草3 克,以扶中健脾益气利湿;若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 克,海金砂10 克(包),鸡内金9 克,车前子15 克,冬葵子10 克,琥珀3 克,以清利排石;若纳少,便溏者,加于姜5 克、木香6 克、砂仁3 克(后下),以温运脾阳促进运化湿邪。

风湿热犯节红肿,风盛游走弦数象,

烦热咽痛兼汗出,祛风清热化湿纲,

苍柏苡仁海桐皮,牛膝忍冬藤枝桑,

知膏地龙桂地芍,秦艽威灵翘姜黄。

    风湿热痹者:风湿热邪,侵袭机体,伤及卫表,则发热、汗出、咽痛;风湿热邪侵犯经络而痹阻气血,以致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湿浊蕴郁化热,兼且风性轻扬,来去而速,善走窜经络,呈游走性酸痛;风邪夹湿化热则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治宜祛风清热,化湿逐痹。以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味,药用:苍术9 克,黄柏12 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 克,以利湿清热;加海桐皮12 克,桑枝30 克,威灵仙12 克,忍冬藤20 克,秦艽10 克,以利湿通络: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 加生地15 克,赤芍15 克,地龙12 克,连翘、姜黄各10 克,以清热凉血通络止痛;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 克(先煎),知母10 克,桂枝6 克,赤芍15 克,以清气凉营除热。

肝肾阴虚津液伤,筋络骨节失滋养,

肢节酸软反复作,骨质变形结节样,

屈伸不利血脉阻,口干耳鸣肾家殃,

面色潮红舌干红,苔黄或燥阴津伤。

滋补肝肾畅血脉,独活寄生加减尝,

牛膝菟杜艽防风,女贞芎归芍地黄,

龟鳖苍柏忍冬藤,慈菇薢寄络石匡,

袪风活血通脉络,补益肝肾在滋养。

    肝肾阴虚者:由于久病伤阴,阴亏津液匮乏,筋失濡营,以致肢节酸软反复发作;病久必瘀,瘀阻血脉失畅,加之湿浊流注关节,故关节变形结节,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久病阴亏,肝肾失养,以致腰腿酸软,耳鸣口干舌红苔黄燥,脉象弦细或细数等阴虚生虚热之征。治宜滋阴益血,活络散结,以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药用:独活、秦艽、防风各10 克,忍冬藤30 克,以袪风逐痹;由于肾主骨生髓,菟丝子、女贞子、桑寄生各15 克,杜仲、牛膝各12 克,能补益肝肾,健壮筋骨;川芎5 克,当归10 克,赤芍、熟地黄各15 克,以养血活血,疏 经脉;龟甲、鳖甲各20 克,配熟地以滋阴益肝肾,健筋骨,鳖甲尚有除骨蒸、退虚热及软坚之作用。苍术6 克,黄柏10克,山菇9 克,络石藤15 克,川萆薢20 克,以清热解毒,袪湿散结,诸药相伍,有滋补肝肾,养血活络,袪风逐痹,舒筋散结之功。

痰瘀痼结关节痛,夜寒痛甚变形僵,

舌呈暗红或瘀点,弦细或涩显脉象,

化痰祛瘀通散结,桃红芎归威甲襄,

白芥胆星蕲蛇入,三妙乌细己慈匡。

    痰瘀痼结虚者:由于病久痰瘀互结,滞留经脉,气血瘀阻,以致关节刺痛,多发结节;痰瘀为阴邪,夜晚阳气不足,痰瘀痹阻益甚,故疼痛加剧,发作频繁;痰瘀久痹,痼结经络,骨节经气不通,失于气血濡养,则关节畸形肿胀,活动不利;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为痰瘀阻滞之征。治宜化痰祛瘀,通经散结,投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药用: 桃仁9 克,红花9 克,当归9克,川芎9 克,能活血袪瘀;威灵仙12 克,穿山甲12 克,白芥子9 克,胆南星9 克,蕲蛇10 克,以搜风化痰散结;若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 克、细辛3 克,以温通止痛;血尿酸高甚者,加黄柏9 克、苍术9 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2 克,山慈菇10 克,以清利湿浊之邪,消除血尿酸。

针刺合谷外关穴,曲池翳风解溪襄,

肾俞昆仑及悬钟,阴陵阳陵三里乡,

膈俞血海透血脉,大椎阳关通督阳,

八会筋骨与血脉,审证查因配穴方。

    针灸疗法:针刺 解溪、昆仑、悬钟、阴陵泉、阳陵泉、合谷、翳风、外关、曲池、大椎、腰阳关、肾俞等穴,并结合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 八会相关之穴,每次选3~5 个穴,平补平泻,留针15 分钟。以 袪风利湿,通络止痛。

按:由于风湿热之邪相合为患;或素体阳盛肝旺;或酒食失节,蕴生痰热,均可致风湿热邪;或风夹痰热,滞留经络关节,痹阻气血,而为风湿热痹,凝涩气血,经气不畅顺,而发为风寒湿痹。

    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更为不畅,则痰浊瘀血痼结经络,以致关节刺痛、结节、畸形等症。邪恋伤正,脾肾阳虚,终于引起固摄无权,精微下泄,形体衰惫。本病多见于40 岁以上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妇女(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由于酒食失节、过劳、受寒或感染等多种因素复发,多在春秋季发作,常在午夜突然发生拇趾、跖、踝、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或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有痛风石。血尿酸增高,甚而可有肾尿酸结石或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等。痛风常伴发冠心病、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并因高尿酸血症易累及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应及时治疗高尿酸血症。控制饮食,忌酒、禁食含嘌呤高的各种动物内脏、肉汤,以及一些高蛋白及高脂肪的鱼类、豆类等。




上一篇:自拟“痛风速效汤”加减治疗痛风 下一篇: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应用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