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排泄减少致使尿酸沉积在关节囊、滑膜囊、软骨、骨质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的慢性关节炎。本病好发于40 岁以上男性,好发于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处,急性起病且多于夜间突发,临床表现为患病关节红肿、疼痛、畸形、僵硬及关节活动受限。因本病多为骤然起病,患病关节剧烈疼痛,患者多难以忍受,因此本病在急性期的治疗尤为重要。对于此类患者,采用自制的金黄膏与消瘀膏联合外敷,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
1. 1 药物配制
金黄膏制作方法: 大黄75g,黄柏75g,姜黄75g,白芷75g,天南星30g,陈皮30g,苍术30g,厚朴30g,甘草30g,天花粉150g。以上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凡士林500g 加热成液体状,徐徐加入药粉100g 调成20% 的膏状,冷却后即成金黄膏。消瘀膏制作方法如下: 生南星30g,生栀子30g,白芷30g,川断30g,生川乌30g,泽兰20g,紫荆皮20g,赤芍30g,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将凡士林500g、蜂蜜500g、蒸馏水100g,加入药粉调成膏状即成。
1. 2 操作方法
按常规清洁皮肤,取合适大小的纱布2 块,将预先混匀的金黄膏与消瘀膏均匀地覆盖在纱布上,药膏的厚度大约为0.5cm,再将带有药膏的纱布块加盖于患病关节处,包扎固定,1次/天,7天为一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 10 例; 显效(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7 例; 有效( 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 3 例; 无效( 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0 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称为“痛风”,首见于《丹溪心法》: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此病多发于形体丰腴、平素嗜酒、善食肥甘厚味之人,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乃是脏腑积热、浊毒内生、留滞血中,终则瘀结为患。故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泄浊解毒,化瘀通络为关键。金黄膏成分中有黄柏、白芷、甘草、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白芷,其性温,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毒之功效。黄柏,味苦性寒,可起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甘草,性平,有解毒,止痛之功效。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皆为祛湿之品。因湿邪重浊粘滞,湿与热相合,交互为患,湿邪不祛则热邪亦难除,故而组方之时大量应用祛湿之品。再者,陈皮性温,具有通散之功,可散除体内湿热之邪。天南星更具有祛风解痉的功用,可早期缓解疼痛。消淤膏中更添有栀子、川断,生川乌,泽兰,紫荆皮,赤芍诸药。栀子,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祛湿之功; 川乌,性温,具有温散寒湿,疏通经络之用; 泽兰亦具有解毒利湿之功用; 紫荆皮,质地轻扬,长于走表,具有透表散湿之效;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用; 凡士林,常作成药赋型剂及油膏基质,融化后局部外敷,有收敛,调理之功效。本法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治疗期间应告知患者注意起居、饮食,禁食豆制品,动物内脏及其他富含嘌呤的食物。若饮食不慎,护理不当或外感风寒,使得湿热内聚可诱发本病。在患者住院期间应反复告知患者,平时生活应有规律,注意气候变化,及时采取保暖、防寒、防湿等措施。因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劳伤筋骨。中医认为: “劳则气耗”,气耗则抗病能力、机体的修复能力降低,易生他变,故节劳、保暖甚为重要,痛风患者发病时,疼痛难忍,活动障碍。若不及时制动,容易摔伤,甚至造成骨折,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
因此对于本病患者在急性期的护理要强调: 关节制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患病关节出现摩擦、碰撞而加重损伤。对于此类患者,特别是急性发作的患者,及时给予金黄膏、消瘀膏联合外敷,同时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多能缓解临床症状。经过长期观察随访,金黄膏和消瘀膏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