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跟随河南中医学院风湿科主任王济华教授学习,兹就王教授治疗痛风之经验作一探析。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使血浆尿酸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病因尚不明确,长期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诱发因素:饮酒、高嘌呤和高蛋白饮食,过度疲劳、紧张等;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上西医常规应用秋水仙碱,由于秋水仙碱毒副作用较大,近年来临床多选用非甾体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疼痛发作,但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若长期使用,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
本病与中医学“历节”、“脚气”、“痛风”、“痰火毒”相类似,因其走注关节,痛势甚剧,故又名“白虎历节”。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载“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通甚,行于阴也”。《金匮要略》指出的历节病因肝肾不足,气虚痰湿及阴血不足,其诱因为寒湿内侵,饮酒汗出当风和风邪外袭,其症状特点为“疼痛如掣”、“脚肿如脱”、“不可屈伸”。王教授提出从脏腑论治痛风,肝脾功能失调,水湿、痰浊、瘀血痹阻为关键治病因素。
1 病因病机
1.1 脾胃失司, 内生湿热
痛风发作中关节红肿热痛属中医热痹范畴。传统中医则认为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人体筋脉关节,致使经脉关节气血痹阻而发病。但王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所见,认为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尤以湿热证型偏多,其发病与“湿、热、痰、瘀”四种邪气密不可分,易感人群归纳为五高:高体重、高血糖、高血脂、高职位、高学历为主。痛风患者大多平素嗜食高粱厚味、醇酒肥甘即辛辣腥腻的食物,影响脾胃功能不能正常运化,酿生痰浊水湿浊毒。脾胃健运失司,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留中焦,滋生湿浊。湿浊又影响气机的升降,导致气化和推动能力下降,加剧湿邪的产生。湿邪从阳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湿热内郁易成瘀,湿热浊毒粘腻滞下,浸淫筋脉,则出现下肢关节肿痛;湿热之邪循脾胃经流注,故痛风患者多首见于第一拇趾和第一跖趾关节疼痛、红肿等症。
1.2 肝失疏泄,痰浊内生
尿酸是人体内代谢产物之一。尿酸生成过多是导致痛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的尿酸属中医学痰浊范畴,而痰浊的形成与肝脾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和精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活动的作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又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液及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痰浊、瘀血内生。根据五行相克关系,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能正常输布,水湿、痰浊、瘀血留注体内, 日久痹阻关节、肌肉、筋骨,不通则痛。如情志因素也可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2 湿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皮温升高,触之局部灼热,压痛明显,重者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痛剧时如刀割、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多以远端关节为主,尤以拇趾关节常见,其次常累及踝关节和趾骨小关节,可伴有发热、口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暗,苔黄腻或黄,脉弦细。
3 辨证施治
3.1 急性发作期
治疗上当以清热利湿、凉血、涤痰化瘀为主;处方为:八正散加减。药物为山慈菇、萹蓄、石苇、瞿麦、白茅根、茵陈、萆薢、忍冬藤、络石藤、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等。方中用萹蓄、瞿麦清利湿热,促进尿酸的排泄;忍冬藤、络石藤清利湿热、消肿止痛;白茅根、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去瘀,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尿酸的降泄。加减:湿热重者加大黄、黄柏、茵陈、萆薢,其中萆薢、茵陈、大黄清肝胆湿热,导热下行,使邪有去路;有瘀血者加川芎、丹参、三七;痛、肿剧烈者加入山慈菇、延胡索、乳香、没药加强消炎止痛作用,其中山慈菇有很强的降尿酸作用;体形肥胖、有痰者加入浙贝母、胆星。
3.2 慢性期
病久,发作频繁,肿痛不消,结节较多,关节破坏,关节周围有瘀斑,长期不能活动体质较差者,以健脾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在八正散基础上,加薏苡仁、苍术、浙贝母、胆星、川芎、丹参、三七、延胡索、白茅根、牡丹皮等,气虚者加白术、黄芪、党参。另外配合降尿酸的西药治疗,把尿酸控制在200µmol/L之间,大约2~3年出现的小的痛风石可消失。
4 病案举例
患者甲,男,2012年5月初诊。以“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断性肿痛2年,再发并加重5d”来我科就诊。2年前劳累后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未予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缓解。后每因劳累复发,休息后好转。5d前无诱因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夜间疼痛加剧,右下肢活动受限,并出现了足面肿痛,痛不可触,口苦,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患者既往有饮酒及喜食肥甘厚味食物嗜好;查尿酸600µmol/L,血沉30mm/L;双源CT示:可见右足多处痛风石结晶。患者痛风诊断明确,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证。治疗以清热利湿,涤痰通络,中药方以八正散加减:山慈菇15g,白茅根30g,茵陈30g,泽泻15g,萆薢15g,石韦15g,大黄5g,黄柏12g,忍冬藤24g,络石藤24g,薏苡仁30g,牡丹皮12g, 白芍15g,赤芍15g,胆南星6g,浙贝10g,瞿麦12g,萹蓄12g,15付水煎服,1剂/d。嘱患者忌酒及肥甘厚味类食物,多饮水,服药15剂后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消失,红肿已去大半,右下肢可行走活动,口苦好转,纳可,舌质暗,舌苔由黄腻转为薄黄,脉弦细,上方基础上加川芎24g,三七3g,元胡24g,再服15付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转为薄白,实验室检查指标较前明显下降,病情转较前明显好转,病情进入慢性期中药改为以清热利湿、涤痰化瘀为主,配合降尿酸的西药,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嘱其禁酒,低嘌呤饮食,多饮水。跟踪观察,至今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