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软组织而引起急性炎症疼痛及病理损害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小关节剧烈疼痛肿胀或局部发热、皮包黯红为主要表现,以高尿酸血症为其主要生化指征。
1 治疗方法
治宜温散豁痰逐瘀,3个月为1个疗程,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保持原有的治疗用药。药用:
苍术30g,炙麻黄9g,厚朴15g,细辛3g,萆15g,威灵仙15g,白芥子15g,莪术15g,山慈菇15g,田三七6g,生薏仁20g。每日l剂,水煎服。
2 讨论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疾病,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属中医痹证范畴。
纵观近10年中医药治疗痛风文献资料,总以痰、热、瘀、虚立论,以为痛风多属阳证。陈国定分血热型、湿热型、肝郁乘脾型辨治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热型用清热凉血消骨汤,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消骨汤,肝郁乘脾型用舒肝解郁消骨汤。用药15~75天。结果42例均治愈。蒋熙认为痛风系浊毒瘀滞所致,急性期病在经,以邪实为主,热痹为先;慢性期则入筋骨,累及脏腑,虚实夹杂,久病及肾。治疗以泄浊化瘀为主,急性期加清热通络之品,慢性期加虫蛇搜剔、化痰消瘀之品。薛一涛认为痛风急性期为风湿热邪,经络瘀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法,药用四妙丸加威灵仙、赤芍、土茯苓、金银花等,共治疗7例,症状全部缓解。秦松认为痛风急性期为湿热瘀滞,内服以三妙散加味,配合外敷苦酒膏;缓解期属脾虚湿阻,治以黄芪防己汤加味等。
而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痛风患者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不移为寒邪凝滞,气血痹阻所致。痛风急性期局部红肿热痛,全身恶寒壮热,这是痛风当中短暂的表现,阳火消退后复现阴寒凝滞的本象。与热痹及外科丹毒、流火病机不同。寒湿凝滞,痰瘀痹阻经络贯穿痛风发病的始终,正如《素问・痹论》所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又《景岳全书・风痹》曰:“多热者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也。”又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形体肥胖之人,其脏气渐衰,肾虚气化失司不能分清泌浊,又加上嗜食肥甘醇酒,脾运不健,痰湿内生,滞留血中,随血而行,留注关节,阻于脉络,久成瘀滞。痰瘀互结,伤筋蚀骨而成痛风。故制定温散豁痰逐瘀大法,并从历代有关文献及临床经验中归纳出主要的方药,然后加以精简,验证疗效。结果治疗组32例中,临床治愈8例,占25. 00%;好转19例,占59.38%;未愈5例,占15.62%,总有效率84.38% ;对照组16中临床治愈5例,占32.25% ;好转8例,占50.00% ;未愈3例,占18.75% ,总有效率81.25%。方中苍术、厚朴利湿浊祛风湿;白芥子、山慈菇、生薏苡仁豁痰散结;莪术、威灵仙活血逐瘀温经通络,辅以麻黄温散寒邪,诸药相伍共奏温散豁瘀之功效,故其疗效与西药别嘌呤醇的疗效相似,但与西药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