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对泽泻在治疗痛风中的配伍应用作了一些探索,认为利用该药物的利水湿、化痰饮、降火气以及祛湿热的性能,与其它药物合理配伍,对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43岁,2001年7月6日初诊。体胖,素嗜烟酒。1个月前忽感右足大拇趾疼痛,行路困难,渐渐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尤甚。外科检查否认血管病。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4.25mmol/L,尿酸533 mg/dl。舌尖偏红,苔黄,脉弦细。经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关节炎期),曾服秋水仙碱,但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较大,改用中药治疗。中医辨证:湿热瘀阻经脉关节。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行瘀。处方:白虎汤合四妙散加味。方药:生石膏30 g,盐知母10 g,盐黄柏10 g,苍术10 g,薏苡仁20 g,牛膝10 g,威灵仙10 g,土茯苓20 g,秦艽10 g,丹参10 g,车前子10 g,萆10 g。7剂,水煎服。
7月13日二诊,患者疼痛微觉减轻,但局部红肿疼痛仍存在,复查尿酸513 mg/dl。舌红苔黄,脉细数。上方加泽泻20 g,继服7剂。7月20日三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红肿渐退,但局部皮肤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再次复查尿酸430 mg/dl。上方石膏剂量减半,继服14剂症状逐渐减轻,尿酸恢复正常水平。
按:此病案属于风湿热痹之证。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热痛,关节疼痛;热痹化火伤津,故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舌尖红,苔黄均为热象。所以用白虎汤合四妙散加味。白虎汤清热除烦,活血通络;四妙散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方中丹参活血行瘀,秦艽、威灵仙可以消除尿酸性疼痛;泽泻性降善泻,于火气冲逆证随证配用,每能收效。于白虎汤中加用泽泻,取其降泻之性,以降气引火下返。泽泻渗利祛湿,寒可清热,因而能“渗湿热”,“走湿热于膀胱”(《本草纲目》)。《本草逢原》谓其“能利膀胱湿热”,故治“一切湿热之痛,湿热除则清气上行”(《本草分经》)。所以用泽泻配车前子、土茯苓取其清湿热并降火气之性。另外,有关专家认为痛风患者素体阳虚脾弱,急性期寒湿闭阻关节属风寒湿痹,治疗用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加用泽泻因其利水力强, 《本草正义》云: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
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如患者形体丰腴,平素嗜酒,善食肥甘厚腻,关节发病夜半居多,主要位于下肢末端,日久可见痛风结节等。有关专家认为痛风乃痰浊淤滞使然也,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外泄,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与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泽泻在《本经》中即为利水渗湿之上品,“性降而利”为利水之主药。痰饮水湿同出一源。《本草正义》日:“泽泻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饮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滑痰。”可见泽泻化痰之功能得力于利水行湿之力。膀胱为水府,藏津液,气化而出则为溺,故体内水湿浊气多藉膀胱外泄。泽泻长于入膀胱经,可使痛风浊毒痰饮藉膀胱而泄。
例2,患者,男,40岁,2001年7月22日初诊。患痛风5年余,每年反复1次,常因饮酒引起痛风发作。现患者左膝痛,左踝红肿,双踝时有窜痛。时有头痛,耳鸣,腰痛。实验室检查:尿酸428 mg/dl。舌暗红,苔黄厚,脉沉弦。中医辨证:肝肾阴亏,湿热下注。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续断10 g,北沙参10 g,首乌10 g,桑枝10 g,忍冬藤10 g,土茯苓10 g,怀牛膝10 g,赤芍10 g,丹皮10 g,薏苡仁20 g,当归10 g,甘草5 g。7剂,水煎服。
7月30日二诊:左踝红肿依旧,左膝痛微减,复查尿酸470 mg/dl,舌红苔黄。上方加泽泻20 g继服7剂。8月6日三诊:踝膝处疼痛减轻,红肿渐退,行走较前方便,再查尿酸440 mg/dl,继服7剂。8月13日四诊:前症好转,但感心悸,夜寐欠安,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上方去丹皮,加牡蛎先煎20 g。继服7剂。8月20日五诊: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继服14剂后痊愈。
按:患者的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已导致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因久病入络,化热伤阴,非疏风散寒所能奏效。《内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患者下肢常痛,知是风湿为患;发病5年,头痛、耳鸣、腰痛等虚象尽现,则其肝肾亏虚,可以预见。谚云:“久病则虚,病久入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桑枝、忍冬藤、丹皮、薏苡仁、沙参、土茯苓等疏风胜湿,清泄湿热而不伤津;首乌、续断、牛膝补肾实下,引药下趋;甘草调和药性。泽泻《本经》列为上品,云其“补虚损五劳”。《本草新编》载:“邪火不去,真火不生,则真水不化,泽泻善泻肾中邪火,泻邪火即所以补真水也。”谓泽泻善去水湿,降火邪,邪去正复,是谓“补”,亦张元素所说:“泽泻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之意,所以在方中用泽泻配滋补肝肾之品,取其利水而不伤阴的特点。
2 讨论
2.1 痛风之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则筋骨经脉失养;肾司二便功能失调,湿浊内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劳倦、七情、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等,则致痰浊留注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和肌肉红肿热痛、麻木、重浊、屈伸不利等。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大体属于《金匮》所述之“历节”类疾患。《丹溪心法》指出:“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噬之状,名日白虎历节风。”由于感邪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风湿热痹型、风寒湿痹型、肝肾亏虚型及痰浊痹阻型。
2.2 泽泻的功效及主治
泽泻为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泻热之效,是痛风中的常用药物。在临床各型痛风中与不同的药物配伍,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在风湿热痹中配伍白虎汤合四妙散加味,清热利湿,活血行瘀,取泽泻利湿热、降火气之功;在风寒湿痹中,泽泻渗湿利水;在痰浊瘀阻中,利水湿,化痰饮,使邪浊随水而祛;在肝肾阴亏中,配伍滋补肝肾之品,补益肝肾,清热利湿,取泽泻“去旧水,养新水”之意,发挥它利水不伤阴的特点。
2.3 泽泻在痛风治疗中的药理作用
2.3.1 利尿作用。实验证明,健康人口服泽泻煎剂可使尿液、钠、尿素排出量增加。有一小部分原发性痛风患者,尿酸的生成并不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主要是由肾脏的清除减退所致。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增加,或肾小管排泌尿酸盐减少时,均可引起尿酸盐的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泽泻可以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而有较强的利尿和加快尿中成分排泄的作用。
2.3.2 抗结石形成作用。痛风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痛风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路结石。据统计约20% 一50%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可并发尿路结石。因此,尿路结石在痛风慢性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临床证候。故在痛风治疗中常加入清热利尿、通淋消石之品,促进尿路结石的排出。实验证明:泽泻具有排石和抑制草酸钙结晶的作用。在人工尿液中有效抑制草酸钙晶体的生长和自发性结晶,并随着人工尿液中离子强度的降低和pH值的升高,抑制活性逐渐增强。泽泻的水提液在体外能明显抑制草酸钙结晶的生长和聚集,在体内能明显降低肾钙含量,减少肾小管内草酸钙晶体形成而抑制大白鼠的实验性肾结石形成。
2.2.3 减肥作用。肥胖是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痛风患者多数形体丰腴,所以恢复正常体重十分重要。泽泻水煎剂20 g/kg能降低谷氨酸钠肥胖大鼠的子宫及睾丸周围脂肪数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说明泽泻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2.3.4 降血压作用。给犬和家兔静脉注射泽泻浸膏,有轻度降压作用,并持续30 min左右。泽泻摩醇对各种实验动物有轻度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同时,能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左心室压力;还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已经被用于心绞痛发作的预防。
2.3.5 降血脂作用。高血脂常引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而这些病常与痛风伴发,从这个角度讲,降血脂可减少痛风发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泽泻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作用非常明显,且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促进纤维溶解酶活性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