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甚至危及生命。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特别是急性期,根据红肿热痛并有功能受限的临床突出表现,更符合中医热痹的特征。笔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黄晶等)认为其发病机制之本为“阳气多,阴气少”,之标为感受寒湿之邪外束,使体内之邪热郁于内。其依据如下。
1.1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多于午夜发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而中医痹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问・四时气逆从论》指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说明人体内阴阳失调,阳气多,阴气少,又遇外部风寒湿邪侵袭肌表,使腠理闭塞,加重热势,进而引起体内生热。《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热胜则肿。”热郁于内,风寒湿稽留,束于肌表,使分肉、血脉之气郁闭,产生排斥,扩张,则发生胀痛。《素问・举痛论》:“寒气稽留,与炅气相搏,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对其午夜发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并总结出疾病轻重变化规律是“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其机理是“朝则人气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1.2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痛风性关节炎也具有“下先受之”的特点,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单关节,半数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关节,90%病例在病程中有大趾关节炎发作史,受累的关节依次有足背、踝、足跟、膝、腕、掌指关节等。
1.3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关系密切,即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肥者令人内热”(《素问・奇病论》)。内有蕴热之人,均可促使风寒湿邪,逐渐化热,使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热痹。
2 从热痹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应遵循热痹的治疗原则,采用疏风通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
笔者随导师杨旭应用自拟方慈菇二秦汤(秦艽、秦皮、大黄、双花、山慈菇、百合、车前子、泽泻、猪苓、王不留行、生石膏、知母、桂枝、泽兰)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1 分期论治
急性期:起病急,常于午夜发病,一般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关节,渐累及踝、腕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并有功能受限,伴有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血沉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上方重用生石膏、知母,减百合。慢性期:疼痛减轻或消失,受累关节肿胀、僵硬及畸形,且不对称。伴有倦怠乏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上方加重百合、知母用量,减生石膏。
2.2 典型病例
病例:黄某,男,40岁,因右足踝部肿痛间作1年,于2005年月11月12日复发3天就诊。1年前无诱因右足踝部肿痛,曾就诊某医院,诊断为“痛风”。未做规范治疗。1天前因饮啤酒,半夜突然足踝部疼痛剧烈,伴口渴,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查体:右足踝部肿胀,皮肤发红,皮温较对侧稍高,痛不可触,舌红,苔黄腻,脉动弦滑数。实验室检查:UA530umol/L、血沉29mm/h、CRP18。西医诊断:痛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热痹,证属湿热痹阻型,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拟用慈菇二秦汤加减:秦艽15g、山慈菇10g、大黄(后下)10g、秦皮15g、金银花20g、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5g、王不留行20g、泽泻10g、石膏20g、知母10g、桂枝5g、泽兰15g,5剂,嘱上方煎2次口服,日3―4次分服,余药渣另煎,局部浸泡,并适当饮用陈皮水,药后关节肿胀疼痛缓解,减大黄,嘱再服5剂,再诊余证好转,复查UA410umol/L。继守前方2剂以善其后,嘱勿食肥甘厚味、海鲜、啤酒。
3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为血尿酸增高,而出现关节病变,严重可影响肾脏,形成痛风肾或肾结石。降尿酸是治疗本病的基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秦艽、秦皮、车前子皆能利尿促进尿酸排泄;大黄中的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继而影响尿酸的形成;金银花既能抑制炎性渗出,又能抑制炎性增生,并对足跖部肿胀有抑制作用;山慈菇、百合含有秋水仙碱;泽泻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能阻止结晶生长和凝集过程等。在治疗热痹清热除湿、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大法下,又体现出了降尿酸的功效,药证合拍,疗效显著,同时控制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亦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