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郭宪章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5)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组织和皮下组织,引起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出现急性红、肿、热、痛,逐渐产生骨与关节的破坏、畸形、关节强直和功能障碍,后期可发生肾炎、泌尿道结石、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痛风常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伴发,已成为其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痛风发病率达0.26%~0.34%,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达5.79%~13.8%,痛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给患者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痛风属中医学“脚气”“痹症”“历节”范畴。郭宪章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痛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痛风每多取验,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辨病求因,脾肾皆亏

  关于痛风,中医古籍论述较多。《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永类钤方》曰:“体虚之人,受风寒湿毒之气,使血气筋脉凝滞,传于骨节四肢间,肉色不变,骨如虎噬之痛,昼静夜剧。”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谓:“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污浊凝涩,所以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指出痛风乃体虚而与风寒湿乘虚入侵有关。痛风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之比大约20∶1,男性多为较为体胖的中青年男性,女性多为绝经期妇女。“肥人多痰湿”,《丹溪心法》云:“肥人肢节痛,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现代老中医李可亦提出:“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现代也有研究表明肥胖者多为痰湿体质,而脾虚是产生痰湿的根本原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将水谷精微物质及水液输布全身,供给全身脏腑组织。患痛风者多为体质壮实的中青年男性,此类患者多素体脾虚,复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或贪凉饮冷重伤脾胃。李东垣《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内经》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而机能减退,运化无权,推动无力,可导致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郭宪章教授认为脾虚是导致此类患者痛风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邪乘虚外侵是其发病的外因,湿、痰、瘀是其基本病理关键,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其诱发因素。痛风在女性者多为绝经期妇女,人体存在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日渐衰退,而每一阶段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气及肾精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了肾气从未盛到充盛再到衰少耗竭的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藏盛,乃能泻。”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下完成的,而肾阴肾阳起主要作用。绝经期妇女正值七七之年,五藏皆衰,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失司,水液的升清降浊失调,水液代谢失衡,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受阻,致气滞、血瘀、痰凝,酿成痛风。郭宪章教授认为此类患者痛风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肾虚。上述均表明,脾肾亏虚为痛风发生的主要病机,外邪侵袭及饮食失调是痛风发生的诱发因素,湿、痰、瘀是痛风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魏文著等持相同观点,其认为脾肾阳虚是高尿酸血症、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内因;湿、浊、瘀内停脏腑营血、痹阻脉络为痛风的基本病机;温阳化湿、泄浊祛瘀为痛风的基本治法。

2 辨证论治,方从法出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分期,在治疗方面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不同时期的辨证及治疗。在治疗上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郭宪章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本病的发病过程总结为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进行论治。

2.1 急性发作期

  此期患者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有暴饮暴食、着凉、过劳、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龚廷贤《万病回春》云:“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此期患者中青年肥胖者居多,或素体脾虚,或多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及喜饮酒重伤脾胃,或年迈脏气日虚,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升清降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浊毒随之而产生,加之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机侵袭,浊毒邪气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此期患者疼痛剧烈,郭老认为“急则治其标”,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为主要目的。辨证以风湿热邪、痹阻关节为主,治以清热除湿、疏风通络,郭老基本方为二妙散加减,方如下:苍术12g,黄柏6g,独活12g,赤小豆12g,蚕沙12g,丝瓜络10g,汉防己10g,虎杖10g,丹参10g,川芎10g,土茯苓12g,桂枝10g,赤芍药15g,知母10g,牛膝15g,薏苡仁30g,桑枝15g。若高热不退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痛甚者,加延胡索。若恶寒,关节疼痛明显,遇寒加重,喜温敷,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寒湿阻滞关节,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炮姜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附子15g(先煎),桑枝30g,豨莶草15g,威灵仙15g,独活10g,青风藤10g,鸡血藤10g。急性期患者经此方治疗后症状多缓解。

2.2 间歇期

  此期可为数月或数年,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而不予重视,随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间歇期逐渐缩短,受累关节数目增多,最后发展为慢性关节炎期。此期患者或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肤暗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或关节肿胀,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伴头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缓或弦滑。其主要病机为瘀热阻滞或痰浊阻滞,不通则痛。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水津输布及气血运行失常,痰浊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浊气堆积,蓄积体内,流注四肢,滞结筋骨、经络而发病。因此期病程长、早期症状轻,往往被忽视,而致痰浊愈滞愈甚,日久瘀血必存;病邪日久,脏腑损伤亦甚,甚则累及他脏。郭老认为痛风间歇期是痛风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所在,治以散瘀化浊、通络除痹,当以清痹汤加减,药用:忍冬藤30g,青风藤30g,败酱草30g,土茯苓15g,仙鹳草30g,丹参30g,香附15g,鸡血藤20g,制乳香9g,没药9g,延索胡12g,透骨草30g,薏苡仁30g,苍术12g,白术12g,半夏12g,萆薢12g,地龙9g。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

2.3 慢性期

  约半数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数年或数十年后转变为慢性关节炎期,此时多数受累关节僵硬变形,关节炎的发作已不明显。关节肿大肥厚、畸形、僵硬,活动不利,或局部溃烂,有豆腐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郭老认为,此期患者关节炎的发作已不明显,宜“缓则治其本”,其辨证为脾肾两虚,治以温补脾肾、养血和营,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黄芪20g,当归10g,桑寄生15g,独活12g,木瓜30g,陈皮6g,党参15g,桂枝10g,附子6g,细辛3g,熟地15g,怀牛膝20g,白芍20g,防己6g,茯苓15g,杜仲15g,白术10g,甘草6g,川芎9g,秦艽9g。全方旨在温补脾肾、养血和营,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

3 固本清源,未病先防

  痛风多为平素多食膏粱厚味,致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或为先天禀赋不足、年老脏器功能衰退,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失司,水液的升清降浊失调,水液代谢失衡,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受阻,酿生湿浊,兼受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痰浊湿邪及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日久邪愈甚而致瘀,湿、浊、痰、瘀交相错杂,遇触则发,使痛风反复发作。郭老认为脾肾亏虚是痛风发生的基本病机,湿、浊、痰、瘀是痛风的基本病理因素。其治疗上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采取补虚泻实的方针,在兼顾脾肾亏虚的同时,以祛湿化浊逐瘀为主要治法。国医大师朱良春提出痛风“浊瘀痹”说,认为脾肾不足是痛风的根源,“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痛风的治疗大法。朱婉华教授在继承朱良春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痛风的病机治则遣方择药进一步完善发展,也认为痛风的治疗在恪守泄浊化瘀法的同时,应重视调整脾肾功能。

  上述两位大家都与郭老的治法不谋而合。李燕等也认为湿毒内蕴、痰瘀血互结、经络阻滞、气血不调是痛风发病的主要病机,从湿痰瘀论治痛风,予清热除湿解毒、化痰通络、调理气血之法,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基础,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郭老认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在痛风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要做到未病先防,严格控制饮食和体重,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的食物,严格戒酒,减少尿酸来源,多喝碱性饮料、水以促进尿酸排出。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寒冷潮湿、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期,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皮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痛风初发阶段,起初邪浅病轻,常可速愈。如治疗不及时,病邪则会由浅入深,由皮毛、肌肤、筋脉传至脏腑,病邪愈深,病情愈重,治疗也愈来愈难,所以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存在间歇期,此期多无明显症状而常被人们忽视,导致病邪日渐深入,痰、浊、瘀聚集,病情日渐严重,形成痛风石,同时脏腑损伤益甚,甚则累及他脏,使病情更加复杂多变。所以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慢性期和间歇期,要做到既病防变,一方面要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他脏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此时应标本兼治,在补益脾肾的同时,不忘泄浊化瘀,同时应严格控制饮食、体重和起居,避免食用高嘌呤饮食和饮酒,多食碱性食物、多饮水,定期且适度运动。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病、固本清源,药用和个人调节相结合,方能祛除病邪,巩固疗效。

 

 




上一篇:张琳琪从脾肾论治痛风探微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