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尿酸生成的增多和( 或) 肾脏排出的减少导致结晶沉积,损伤肾脏。临床表现以高尿酸血症、血尿、尿酸结石,进一步发生血肌酐升高、氮质血症等为主,同时可伴有腰酸、关节肿胀、夜尿频、少尿或无尿等症状。曹式丽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多年的中医肾病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中高度重视理论与临床实际的整合,具有丰富的痛风性肾病中医诊疗经验。
1 注重病因辨析
一般认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本类疾病多隶属于中医学“痹证”、“淋证”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曹教授认为,对痛风性肾病的分析需要区别内因与外因。其中,内因多归于正气亏虚。临床显示,本病多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及更年期后的女性。缘于肾元亏虚,肾气不足,肾气蒸腾气化功能受损,水液代谢障碍,久而久之痰浊、湿浊内生,痹阻肾络; 或过度劳欲,精气亏损,气生化无源,导致卫气亏虚,不能固护于外; 或活动剧烈,大汗出,腠理疏松,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外邪乘袭; 或恣食甘肥厚腻或生冷、辛辣,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失健运,脾气受损,不能散精,水谷精微运输失常,聚而成痰湿,郁久化热致湿热痰浊内生; 或七情内伤损及脏腑精气,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正如《素问》载: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血运行紊乱或久病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脾肾亏虚、肝肾不足等证候。外因则多为后天失养或久住湿冷之地、汗出淋雨、睡卧不避风寒,外邪乘虚而入,最易外感六淫之邪致病,尤以风寒湿邪为著。风邪善行而数变,易兼挟寒邪湿邪耗损阳气,凝滞气血,筋脉挛急收缩,肌肤不仁,留于关节筋骨则肿胀不利,留于肾脏则水谷精微失于固摄而流失于尿中而成蛋白尿,外邪入里化热,煎灼津液,蕴结成石而存于肾脏和膀胱,损伤肾络而成血尿; 或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复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随经入里,痹阻气血经脉,导致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
2 把握病机核心
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缘于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高嘌呤饮食及代谢障碍,而肾脏则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素问•经脉别论》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津液在五脏的运化、转输下布散全身发挥作用,肾气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正是由于肾脏的蒸腾气化,水谷精微中的“清者”才能上升以营养其他脏腑,“浊者”才能下降随尿液排出体外,血尿酸浓度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痰、瘀、热、湿、寒等邪气侵袭机体,由表及里,客于筋脉,则筋脉挛急疼痛,屈伸不利; 留滞关节,则气血凝滞,关节失养,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其中尤以血热为甚,如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提到的“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入于脏腑,则“穷必及肾”损伤肾脏精气,功能失调,固摄失司,致使清者随尿液排出,不能濡养脏腑; 或脏腑代谢的浊液不能排出体外,积存于体内致血尿酸升高。曹教授指出痛风性肾病的病机发展具有时程性,即初期正气充盛,抗邪外出,邪气主要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累及部位疼痛、重浊、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后期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血滞为瘀,津液停为痰,痰瘀日久化热,湿热痰瘀互结,耗伤气血,损及脏腑,形成虚实相兼的病理变化。
3 强调缓急分治
痛风性肾病病因繁多,病理变化复杂,曹教授强调治疗该病,务必分清缓急,重视湿热瘀血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致的病理变化,明确患者证候类型,辨证施治。
急性期分为风寒湿痹阻、风湿热痹阻、痰瘀痹阻3 证。其中,风寒湿痹阻者,症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关节、肌肉酸楚疼痛,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遇寒凉则甚,遇热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涩。治以通络止痛、祛风胜湿,方用蠲痹汤加减,常用药有: 薏苡仁、乌药、白芍、当归、葛根等,若见关节肿胀甚者可加萆薢、石菖蒲、青风藤以泄浊通络;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泽泻、虎杖以利水降浊。风湿热痹阻者,症见恶风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拒触,遇冷缓解,同时有筋脉拘挛、入夜尤甚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活血通络、清热宣痹,方用白虎桂枝汤和宣痹汤加减,常用药有: 土茯苓、知母、黄芩、牛膝、菖蒲、防己、丹皮、萆薢、秦艽、银花、重楼等。如热毒剧烈,燔灼津液,关节肿胀痛甚,刀割样疼痛,口唇干裂,舌红绛,点刺舌,脉弦数,应急投以清热凉血、活血解毒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犀角、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痰瘀痹阻者,症见皮肤瘀斑,关节疼痛拒按,畸形,活动不利,伴有皮下结节,按之较硬,面色黧黑,斑点舌,苔厚腻,脉沉涩。治以活血、蠲痹、通络,方用双合汤加减,常用药有: 桃仁、红花、莪术、白芍、丹参、陈皮、法半夏、白芥子等,痰浊重者可加竹沥、白芥子; 瘀血显著,关节肿大,强直,畸形,可加用地龙、全蝎、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以攻积破坚、活血通络; 痰瘀日久化热者,可加浙贝母、昆布、黄柏、赤芍、红花等。
缓解期则因痰湿瘀毒痹阻日久,耗伤气血,正气亏虚,以致正虚邪恋,以脾肾亏虚、肝肾精气受损为主。其中,脾肾亏虚者,症见腰部酸楚疼痛,夜尿频多,四肢欠温,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治以健脾益肾、补益气血,常用药物有: 党参、白术、茯苓、砂仁、菟丝子、杜仲、山茱萸、山药等。伴有血尿者可加三七、蒲黄、瞿麦、小蓟、生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求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伴有蛋白尿者,可加用黄芪、萆薢、防己、石菖蒲、青风藤、重楼等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之品。肝肾不足者,症见关节活动不利,头晕,目眩,耳鸣,手足蠕动,健忘,胁痛,寐欠安,早泄,两目干涩,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沉细。治以补肝益肾、舒筋活络止痛,常用药物有: 防风、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芍药、青风藤等。若肝肾阴虚明显,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口渴咽干,可加女贞子、熟地黄等。
此外,曹教授重视中药药理研究,针对痛风性肾病证候,总结出多种特效药进行干预,并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湿浊偏胜者重用石菖蒲、泽泻、车前子、茯苓等以利湿化浊; 瘀血偏胜者重用郁金、丹参、当归、牛膝以活血化瘀; 邪闭经络者重用地龙、青风藤、秦艽、威灵仙以通经活络。
总之,近年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方式、膳食习惯的改变,蛋白质及含嘌呤食物摄入量增加,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曹教授注重对此病病因病机的把握及病情缓急的分期论治,并着重强调湿热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在急性期大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湿热瘀毒内生,痹阻经络,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利水、通络止痛等为主,辅以改善饮食结构,控制高嘌呤饮食的摄入,并慎用补益药物以免闭门留寇; 在稳定期则加用健脾、益肾之品,使脾肾精气旺盛,气血通畅,水湿得以运化。随着患者病情变化,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活用特效药物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