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淀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的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其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于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多采用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治疗,疼痛明显时加用止痛药,这些方法确实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患者难于长期服用,如患者已有痛风性肾病存在,则更不能服用这些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本病效果明显,安全无毒副作用。
1 治疗方法
1. 1 自拟痛风合剂内服
药物组成: 掉毛草20g、萆薢30g、防己20g、土茯苓30g、忍冬藤30g、薏苡仁30g、黄芪30g、红花10g、茯苓20g、车前草15g、肾茶15g、甘草6g,用法: 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50ml,连服7 天。
1. 2 自拟黑药膏外敷
药物组成: 大黄、野泽兰、黄柏、生南星、大黄藤、冰片。制法: 将上药除冰片,碾为细末,冰片单独研细,用凡士林适量加热熔化加入药末,等药凡士林冷却到微温时加入冰片粉末调匀,装入瓷缸备用。用法: 取药膏适量外敷患处,一日一次,连用7 天。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以突发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临床症状为特征,发病急而重,以夜间痛为甚,常伴恶寒、发热、身倦、纳差等全身症状。正如《丹溪心法痛风》所说: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先天肾气不足,久病及肾,年老肾衰,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致湿浊内阻,久之化热生痰; 或素体肥胖,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湿浊内聚,久而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外因主要为疲劳过度,或七情内伤,或嗜酒,或嗜食膏腴厚味,或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而引发本病。本病以脾肾亏虚为主,湿热痰浊瘀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期以治本为主。
笔者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祛邪为主,治则以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痰通络为主。自拟痛风合剂中掉毛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忍冬藤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土茯苓、车前草、萆薢利湿化浊; 薏苡仁、茯苓健脾养胃、利水胜湿; 防己祛风通络、利水消肿;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肾茶利水通淋; 黄芪益气健脾、行水消肿;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自拟黑药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外敷患处能迅速起效,缓解疼痛。内、外合治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痰通络、消肿止痛之功,疗效满意。另外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应配合补肾健脾、分清降浊之性药品,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同时可避免西药带来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服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制品、海鲜、菠菜、豆类、啤酒等。平时多饮水,多做肾区按摩,保持尿液通畅清长,以减少尿酸结石的形成。多食含碱性食物,如面条、蔬菜、水果等或服碱性药物,可使尿液碱性化,防止肾脏受损等。
综上,自拟痛风合剂配合黑药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明显,安全无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