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让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及科研50年,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疗效彰然。笔者师从崔老,获益良多,兹将崔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撷其精要概述如下。
1 以虚为本,痰、瘀、湿、热并见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元•朱丹溪首先明确提出“痛风”病 名,其在《格致余论》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崔教授认为,痛风发病应分主因与副因。主因为肾阳虚、脾气虚,五谷精微不得气化;副因为湿邪内蓄,郁而化热,血脉瘀阻,经络凝闭。崔教授概括其病机:“虚”为疾之本,“痰”、“瘀”为病之变,“湿”、 “热”为之现。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的产生是由于“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更明确指出:“肾者,胃之关也”,强调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过程。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此外,崔教授指出,痛风多与先天禀賦有关,且男多于女,并常用“疾病之王,王之疾病”来形容本病的发病特点及诱因。“疾病之王”指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异常剧烈,不能耐受。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尿酸尿路结石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毁损致残、肾功能不全等。“王之疾病”指患者多生活安逸、嗜食肥甘醇酒等致病。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崔教授审证求因,将本病分为湿热血瘀型、血瘀型、脾虚血瘀型,自拟祛痹痛风饮(组成:葛根30g,柴胡9g,黄芩、 山慈菇、金果榄、两头尖各12g,木贼15g,大黄6g,甘草10g)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本方以柴胡、黄芩、葛根清热解毒,疏肝通络为君,其中葛根具有祛风胜湿、活血通经、芳香醒脾及解毒作用,是治疗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预防痛风发作的良药。葛根治疗痛风的机理可能与减少嘌呤合成、促进嘌呤分解和嘌呤排泄、使尿酸生成减少等有关。山慈姑、 金果榄、大黄为臣,助君药以清热化瘀,大黄利湿泻浊,使湿热浊毒从二便而下,邪有出路,尿酸排泄有道;木贼、两头尖为佐,温阳祛湿,既可祛湿,又可防以上药物之辛凉太过;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泄湿热、化瘀通络之功效。
2.1 湿热血瘀型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关节红肿疼痛,皮肤发红发热、组织肿胀,全身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厚,脉数而有力。治疗以清热祛湿泄浊为主,化瘀 通络为辅。方用祛痹痛风饮加生石膏,重用大黄以“开鬼门, 洁净府”。
2.2 血瘀型 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迁延期,关节发紫发暗,疼 痛肿胀减轻,组织发硬加重,舌紫暗,脉弦数。治疗以化瘀通络为主。方用祛痹痛风饮去金果榄、黄芩,加茜草、泽兰、桃 仁。若出现痛风结石治应着重化痰软坚散结,常用陈皮、蛤蜊、浙贝母等药。
2.3 脾虚血瘀型 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多见于久病反复发作之患者,面色黄白,体质虚弱,关节疼痛较轻,肌肉僵硬较重,舌淡、苔薄白,脉多细数。治疗以温肾健脾、化瘀通络固其本为主,祛湿通络治标为辅,以达标本兼顾之目的,方用祛痹痛风饮合八珍汤加减。
3 间歡期坚持用药,防患于未然,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控
崔教授指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缓期后,不能因临床症状消失而中止治疗。疼痛消失后,还应治以健脾温肾,培补气血生化之源,预防复发或尽可能延长发病间隔周期,充分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患者要密切配合医者,严格遵照医嘱要求,日常生活中控制饮食,忌食酒醇厚味、辛辣油腻,减少高嘌呤类食物的摄人,不吃海鲜、动物内脏;应多食碱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萝卜与瓜类等时令黄绿色新 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要适度运动减轻体 重、节制房事。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45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7天前 与朋友聚餐后,次日凌晨出现左足拇趾关节及踝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夜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大便秘结。诊见:左足拇 趾关节红肿,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查血尿酸 516µmol/L。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历节风,证属湿热血瘀。病因脾肾阳虚,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又喜食肥甘厚味,痰浊瘀阻留滞经络,郁而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法。方用祛痹痛风饮加减,处方:葛根30g, 黄芩、木贼各15g,柴胡、山慈姑、金果榄、两头尖各12g, 生石膏20g,大黄9g,甘草10g。5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10日二诊:左足拇趾关节及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原皮损区皮肤颜色紫暗,有轻压痛,舌紫暗、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去金果榄、黄芩,加茜草、泽兰凉血化瘀,如法再服20 剂。药毕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嘱其节饮食,避风寒,劳逸适度,随诊半年,无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