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多见于成年男性,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疼痛剧烈,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本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湖北省名中医赵和平老师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临证常按急性期、缓解期分期辨治,且常辅以加味金黄散外敷,收效较佳,兹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 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痛风是中西医共有的病名,但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西医所说的痛风是指尿酸盐在关节滑膜或软骨沉积,导致滑膜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以关节肿胀和剧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受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的一种疾病。中医之“痛风”实为痹证,因其痛甚,且发病急骤如风而得名。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性关节炎及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其他风湿病。其病名首见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文中曰: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尽管中西医对痛风的认识不同,但现代医家所言之痛风已基本上等同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了,其它各种疼痛多以痹证名之。赵师强调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加之膏粱厚味,或嗜酒过度,日久湿浊内停而发病。脾主运化,脾虚则升降失职; 肾为水之下源,肾虚则分清泌浊功能减退。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湿热痰浊瘀血内生,痹阻经络、关节,而致本病。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为标。治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活血化瘀为主。
2 辨证分期治疗
2. 1 急性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痛如虎啮,昼轻夜重,关节活动受限,由于湿性趋下,故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和趾间关节等处,患者多烦躁气急,口渴喜冷饮,肢体困重,便溏尿黄,或有伴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痰瘀闭阻,不通则痛。治当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活血止痛。赵师常用土茯苓60g,萆薢30g,威灵仙20g,山慈姑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天葵子30g,忍冬藤60g,玄参30g,当归30g,虎杖30g,川牛膝15g。痛甚者加羚羊角粉0. 5g 冲服; 热甚者加生石膏60g,知母15g; 瘀血甚者加丹参30g,土蟞虫10g。
2. 2 缓解期治疗
此期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缓解,关节局部酸胀,伴或不伴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障碍,或伴有神疲、纳差、腰膝酸软,舌暗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或沉滑。证属脾肾亏虚,痰湿瘀血互阻。治当健脾祛湿,补肾助阳,活血通络。赵师常处以黄芪30g,当归10g,威灵仙15g,土茯苓30g,白术10g,川牛膝15g,青风藤30g,鸡血藤30g,络石藤30g,淫羊藿20g。关节变形者加土蟞虫10g,僵蚕10g; 湿重苔厚腻者加藿香15g,茵陈30g; 伴腰酸神疲者加杜仲30g,桑寄生30g。
2. 3 外治法
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赵师常辅以外治法,采用加味金黄散外敷,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药物组成: 生栀子30g,姜黄30g,生大黄30g,黄柏30g,苍术10g,厚朴10g ,陈皮10g,甘草10g,生天南星10g,白芷160g,天花粉60g。用法: 共为细面,用时取适量,用蜂蜜调成膏状,外敷于疼痛关节处,12h 后取下。
3 预防
3. 1 饮食
饮食的一般原则是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蚝、蛤、蟹等,同时也要注意三高( 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 和三低( 低脂、低糖、低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戒酒,临床所见,许多患者都是因为饮酒而致急性发作。为促进尿酸排泄宜多饮水,使尿量每天在2000ml 以上。
3. 2 药茶
对于症状已经控制,患者又熬药不便的患者,赵师常采用药茶来做巩固治疗或预防。方一: 土茯苓60g,放入保温瓶中,开水泡1h 后当茶饮。方二: 玉米须30g,泡茶饮。此法方便易行,长期饮用可利湿排浊,改善湿热体质,减少痛风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