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范冠杰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46)

文章正文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和痛风石形成。目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由于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范冠杰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载,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采用“动-定序贯”辨证思维模式,纯中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1 湿热闭阻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病机

    范师总结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湿热闭阻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病机,是痛风急性发作的根本原因,是痛风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痛风的急性发作多在酗酒、饱餐、劳倦、环境等外在条件下发病,该病患者大多平素喜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使脾胃运化失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失调,则湿浊内生。《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也”,当汗出当风,久居寒湿,冒雨涉水等,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与体内的湿浊搏结,湿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本病。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如寒湿凝滞气血,进而久滞筋骨化热化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痛风》中指出:“六气中,湿热为患者十之八九”,可见,若感受湿热之邪,湿热流注关节,痹阻经脉,则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龚廷贤《万病回春》言:“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博、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亦如《张氏医通》云:“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壮热……”,正因湿热内阻,血行迟滞,甚至羁留不行,熏灼气血,阻滞经络,故关节红肿疼痛而难以忍受。久病湿热内蕴,熏灼津液,凝滞筋骨,可致关节僵硬、畸形,甚至形成痛风石。湿热之邪本应经肾之蒸化,从膀胱排出,若邪气由浅入深,由经络入脏腑,留着于肾,损害肾之精气,使肾脏蒸腾气化失司,痛风反复发作者,可致肾脏功能衰退。可见湿热闭阻不仅为痛风急性发作的核心病机,而且贯穿其发病的整个过程。

2 清热祛湿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基础治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核心病机为湿热闭阻,在治疗时,范师着重强调本病的基础治法应为清热祛湿。湿去热清,气血调和,则病易愈。临证用药方面,范冠杰教授学术思想相承于施今墨、吕仁和等中医对药名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疾病不同的治法形成组成相对固定的中药药串,相当于含有数个中药组成的药对,不仅是对前人的继承,更是对前人的发展和发挥。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范师以土茯苓、土贝母、百合、薏苡仁、车前草、忍冬藤等药物组成的药串作为基础药串治疗。其中土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胃,强筋骨,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善解毒除湿,又通利关节;土贝母味苦,性平微寒,归肺、脾经,散结,消肿,解毒,与土茯苓合用,加强通利关节之功;百合味甘微寒质润,养阴润燥,防止土茯苓、土贝母祛湿太过而耗伤阴血,且养阴生津柔筋,利于筋骨舒展,并能治通身疼痛,与薏苡仁、车前草相配;薏苡仁健脾除湿、除痹止痛,车前草清热利尿,使邪有出路;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专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药共奏祛湿热、利关节、消肿止痛之效,具有明显的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已证实以上中药可通过多个环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中土茯苓、土贝母具有明显的抗炎及良好的镇痛作用;百合含秋水仙碱,还有镇静及抗氧化损伤作用;薏苡仁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车前草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降尿酸作用;忍冬藤也有抗炎解热作用。

3 运用“动-定序贯”思想辨证施治

    范冠杰教授认为,在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必须要坚持遵循疾病变化的自身规律,动态把握病机特点,采用科学的、可靠的、易于掌握的、与病机时时对应的治疗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执行个性化的整体诊疗方案和长期的疾病管理措施。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在把握湿热内阻的核心病机的同时,还需动态地把握证候的变化。临床实践中,若伴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肾虚表现者,范师常用狗脊、续断、女贞子、旱莲草等;伴口干舌燥等燥热内盛表现者多用石膏、知母、葛根、连翘;伴口干多饮、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证者,常用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伴见面红唇赤,舌红绛,脉滑实等血分郁热之象者,加丹皮、麦冬、玄参、赤芍;肝气郁结者常用柴胡、薄荷、郁金、芍药;湿热壅盛明显者,加苍术、黄柏、绵茵陈、蚕砂等加强清热祛湿之效。

4 注重自我调摄

    范冠杰教授注重宣教,常反复与患者强调忌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海鲜、豆制品、老火汤等)的重要性。曾瑶池等将6个月前至少经历1次痛风发作的非糖尿病男性伴超重的痛风患者67例纳入研究,经调整痛风患者宏量营养素摄入比例兼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调节血脂、改善营养状况并减少痛风发作次数。其次,痛风患者必须戒酒,现代研究发现,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能促进嘌呤分解,直接升高血尿酸;还可使体内乳酸增加,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再者酒类本身可提供嘌呤原料,如啤酒由麦芽发酵而成,嘌呤含量非常高。因此,预防痛风发作需戒酒,若不能立即戒除也应避免大量饮酒,更忌酗酒。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并增加尿酸盐的排出,尽量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5 病案举例

    陈某,女,75岁,因“左足红肿热痛4天,右足红肿热痛1天。于2012年7月23日入住本科。入院时患者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外踝及足背疼痛、肿胀明显,局部皮肤发红,肤温高,触痛明显,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查C反应蛋白144mg/L,血沉77mm/h,血尿酸655µmol/L,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辨证为湿热瘀阻,予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治疗,药用:土茯苓30g,土贝母10g,百合30g,薏苡仁30g,车前子30g,忍冬藤30g,绵茵陈30g,苍术10g,炒黄柏15g,蚕砂15g,丹参15g,泽兰10g,甘草5g,1日2剂,煎至400~500ml,分温服。服用3剂后患者双足肿胀明显减轻,皮肤无发红,肤温较前下降,触痛减轻,继服4剂,双足红肿热痛消失。出院后继续门诊调理,随诊5个月,至今未发。

按 患者久居岭南湿地,湿邪壅盛,日久易化热化火;湿邪阻络,郁滞气血,不通则痛,证属湿热瘀阻,治当清热祛湿,活血通络,范师在基础药串上,酌加丹参、泽兰以活血化瘀;湿热壅盛明显,加苍术、炒黄柏、蚕砂、茵陈加强清热燥湿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巧妙地运用药对与药串组合,故取得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杨宗善治疗痛风经验总结 下一篇:宋贵杰治痛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