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发系天津市武清区首届名中医,从医40 余载,曾被选为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药导报》副主编,全国肿瘤协会常委,医疗技术鉴定专家,多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针对一种疾病能够制定出多种临床治疗预案,特别对老年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医学卓有建树。笔者在跟师过程中收获颇多,现将赵老师治疗痛风经验整理如下。
痛风是一种因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日久常累及肾脏,形成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中医亦有“痛风”之名,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痛风”之名,“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后世医家对痛风没有统一的分度,正如清代张璐所云:“按痛风一症,《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名曰历节,后世更名曰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入经络,气血凝滞所致。”由此可见中医之痛风的范围较西医的痛风范围更广。
痛风病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的形成。因而历代医家多从“痹病”论治。但现代研究证明,由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这种特殊的病理基础决定了痛风的病因病机不同于普通的“痹症”,非简单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即可阐明。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说明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患者体型偏胖,营养偏剩,其主要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失调,水湿停留体内,继而引发痰湿、瘀血、湿热、湿毒等。脾为中州之腑,主运化水湿,肾主开合,司水液气化。脾肾功能失职,则易导致水湿代谢紊乱。故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调,损伤脾肾功能,导致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停留体内,日久化痰。痰饮为有形实邪,可以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停留,痹阻关节,发为痛风性关节炎。痰瘀之邪闭阻日久则易化火,加之不通则痛,故患者容易出现红肿热痛的临床表现。因此我们认为,本病虽属痹症范围,但绝非《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痹证。痰湿瘀血之邪并非感受之外邪,而是内生之邪,是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致。
2 治疗方法
赵老师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将痛风主要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两大类。发作期一般有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变形,兼有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治疗一般以化湿祛痰,清热逐瘀为主。药物以泽泻、威灵仙、郁金、川乌、苍术、黄柏、石膏、大黄、独活、土茯苓、细辛、水蛭、薏米、桃仁、红花等;缓解期是发作之后的缓解阶段,但舌脉多有上述表现,治疗以化湿醒脾,温阳补虚为主。药物以黄芪、白术、首乌、山药、杜仲、牛膝、肉苁蓉、厚朴、附子、苍术、补骨脂、当归、桑寄生等。
3 病案举例
3.1 痛风发作期
陈某,男,78 岁,就诊时间为2014 年4 月12 日。痛风病史,平素频发,现双足趾渐及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红肿疼痛,口苦,咽干,畏寒恶热,夜尿频,便秘,无烟酒史。舌质红,苔根黄厚,脉弦。血尿酸:623umol/L。
苍术15g、黄柏15g、牛膝15g、薏苡仁20g、泽泻15g、威灵仙20g、独活15g、玄参15g、郁金15g、制川乌15g、制首乌15g、山药20g、木香15g、杏仁15g、生甘草6g,7 剂,日1 剂,水煎服。
按:患者主诉关节红肿疼痛,痛风病史,因此不难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表现为畏寒恶热之寒热错杂现象,此为年岁已高,肾虚不固,水湿不化,脾失健运,水液内停,日久化热,痰瘀内结,闭阻关节,故出现舌质红,苔黄厚,脉弦之征,正属脾肾两虚,痰热瘀内生之本虚标实之象。治疗以祛湿除痹,清热化瘀,健脾益肾为主,兼以宽中理气,润肠通便。
3.2 痛风缓解期
经用上方加减化裁后,患者关节痹痛明显好转,2 个月未见急性发作,尿酸水平降低,6 月15 日复查,血尿酸已为472umol/L,但仍便秘,需服大黄末可行,午后足肿甚,夜间神不安,舌淡苔白腻,脉象弦,修改方如:
黄芪30g、炒白术15g、党参15g、白芍15g、杜仲15g、茯苓15g、山药20g、生首乌15g、泽泻15g、牛膝15g、苍术15g、黄柏10g、当归15g、酸枣仁10g、茯神10g,7 剂,日1 剂,水煎服。
按: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尿酸水平降低,提示发作期已缓解,经上方调节,痰热瘀邪均有所散解,但患者年岁已高,肾本已虚,加之脾虚湿滞,水湿运行不畅,内留成痰饮,故出现午后足肿、舌淡苔白腻、脉弦诸症。治疗重在补益脾肾,活血祛瘀,兼以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随访未再复发。
4 个人体会
赵老师积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法,根据脾肾两虚、痰瘀内生、蕴久化热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制定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治疗之法。发作期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为主,补益药为辅,临床上常以四妙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缓解期以补益药为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为辅,临床常以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进行化裁。针对不同病人,结合临床辨证,用以不同方药,法同而人异,辨证精细入微。同时嘱病人注意饮食,积极锻炼,改善不良习惯等多方面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