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孟祥震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52)

文章正文

 

    孟祥震主任为天津市名老中医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强调未病先防,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的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历节风”、“白虎历节”等范畴,《内经》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记载。孟主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不同于一般痹证,它以内湿致病为主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昧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温浊停聚都久化热流注关节,此为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诱因;二是患者素体脾肾亏虚和(或)加之饮食不慎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久郁,经脉气血不通,久则生瘀生痰湿热、瘀血、痰浊流注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其根本病因是脾胃受伤,湿热、瘀血、痰浊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男性和绝经期女性,而少见于绝经前女性。结合其病因病机孟主任考虑一方面与男性常酗酒或饮食失节,易于导致脾胃损伤有关,一方面与绝经后女性存在脾肾亏虚,导致湿浊内生相关。

    临床上孟主任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3期属痛风前期、急性期和缓解期。认为不同期内致病的病理因素亦不相同。虽然高尿酸血症当出现关节炎表现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痛风性关节炎,但孟主任认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只是一种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将只存在高尿酸血症的阶段称之为痛风前期此期患者无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只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舌苔腻,病理因素主要以湿浊为主。急性期,患者出现了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以夜间疼痛为甚,伴有发热舌苔黄腻病理因素主要以湿热、瘀血为主。缓解期患者关节疼痛的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关节僵硬、畸形、痛风石,病理因素主要以痰浊为主,往往伴有脾肾亏虚,对于一些反复发作的患者尤为明显。

2治法治则

2.1 未病先防,早期预防 孟主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他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重在预防。 (1)早期药物干预。孟主任认为痛风前期就应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血尿酸升高即提示患者出现内环境紊乱,若不积极纠正,日积月累最终将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反,若积极治疗,患者体内紊乱得以调节阴阳得以平衡,是能够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2)饮食、生活起居的调摄。孟主任认为饮食不节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脓食调理对于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极为重要。饮食宜清淡,少嘌呤、少脂肪、少盐,少饮酒,多饮水,多维生素、矿物质。同时注意病变肢体的保暖并防止过度活动。

2.2中西合壁,相得益彰 孟主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他认为,单纯中药治疗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降低血尿酸的效果不及西药,而西药治疗虽能有效降低血尿酸胆其毒副作用很大。所以孟主任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方面发挥中医整体谓理的优势,体内阴阳得以平衡疾病向愈;一方面发挥西医优势,有效阻断其发病的病理过程。

  宏观与微观治疗相结合相得益彰。同时,盂主任也注重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在辨病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加减。常用萆薢降低尿酸,土茯苓、秦皮、泽泻含有大量生物碱,以中和降低血尿酸,秦皮排泄尿酸等。

2.3 分期辨证,内外舍治 盂主任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痛风前期、急性期和缓解期,各期在饮食生活调摄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其特点进行治疗。治疗中注重:(1)调和脾胃。孟主任认为内湿的产生主要在于脾胃受伤,一方面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脾病生湿”, 一方面内生的湿邪叉困阻脾胃运化失常,“湿困脾土”导致疾病加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健运脾胃,使脾胃调和,湿邪得去。(2)联用多种祛湿方法。盂主任在健运脾胃的同时,结合患者湿邪致病临床表现的不同,合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等方法。如患者出现纳差、头晕等表现时,可选用芳香化湿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等。患者下肢关节肿胀明显者测往往选用淡渗利湿药物如泽泻,猪苓等。若患者热像明显,则选用清热利湿药物,如黄柏、苍术、虎杖等,(3)兼夹症的处理。在临证过程中往往夹杂瘀血、热毒、痰浊等多种病理因素孟主任常在原方的基础上合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方法,使病邪得去,疾病得愈。

2.3.1 痛风前期 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往往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疾病,平素失于饮食调摄,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此期的特点是湿浊内蕴。患者往往嗜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久成浊湿浊内蕴而发病。本期患者病情轻,常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放治疗主要为健脾理脾。湿之源在脾土胜则湿去,治湿须理脾。健脾运湿是治湿的基本大法,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砂仁、黄芪、甘草、土茯苓、萆薢等,主要以健脾祛湿为主,使脾气健温邪去,体内环境得以谓和,佐以西药治疗,使血尿酸值维持在正常范围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

2. 3.2  急性期 患者起病较急,多在午后或清晨起病多呈剧痛单侧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皮色潮红,时可见瘀斑,活动受限,常伴有高热等全身不适,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此期患者主要是脾胃受损温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流注关节,久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湿热郁蒸故见发热。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热和瘀血,此期要在健脾运湿的基础之上,重视除湿、清热、祛瘀方法的运用,主要有淡渗利湿法、苦温燥湿法、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等。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薏苡仁、川牛膝、土茯苓、虎杖、赤芍、泽泻、泽兰、延胡索、藿香、佩兰等。同时联合外用药物局部治疗,常用金黄膏或新癀片研碎外用,清热解毒、消胂止痛,再配以非甾体消炎止痛药。中西药联合、内外合治能够缩短病程,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2. 3.3  缓解期 急性期后的2-4周患者症状减轻至消失,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消失,热象减轻或消失或伴有关节僵硬、变形、痛风石,患者常有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舌暗红,苔白或黄或兼腻,脉沉滑。此时思者邪渐退、正渐虚,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或兼有余热,此期要重视补益脾肾,正本清源,防止痰湿浊瘀的产生。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清热为主兼见痛风石时考虑有痰浊留恋,予以化痰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薏苡仁、白术、茯苓、山药、山茱萸、党参、黄芪、熟地、陈皮、南星、白芥子等。

3  结 语

    孟祥震主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主要以内湿致病为主,其根本病因为脾胃受伤,治疗上主张早期预防、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分期治疗。重视调和脾胃功能同时擅长联合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等多种祛湿方法,使病邪去,疾病愈,其学术思想及经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学习借鉴。

 

 

 


上一篇:张文泰老中医临床妙用四妙勇安汤的经验 下一篇:陈秋教授痛风方治疗痛风小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