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经方治热痹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9:10)

文章正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云:“身体赢瘦, 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也。” 这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较吻合。本病归属于中医“痹症” 、“ 白虎历节风” “ 痛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于风湿与热邪相搏,邪留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 多以邪实为主,治以清热化湿、祛风通络止痛为大法。白虎加桂枝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均出自《金匮要略》, 是治疗热痹的名方。

    白虎加桂枝汤, 又名桂枝白虎汤,载于《金医要略·疟病脉证治》篇“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 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方由白虎汤加桂枝组成,其中自虎汤知母、生石膏、粳米(怀山药代替)、甘草清热宣痹,桂枝疏风通络,原方挫为散水煎服,主治温疟等症。后世多用于热痹的治疗。热痹多为热积于内,阳盛阴伏兼风邪滞于肌表而见骨节疼烦。其辨证要点是高热,头痛,全身酸痛, 热多汗少, 易出汗,心烦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治疗可用本方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由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防风、附子九味药组成。风寒湿痹着四肢关节, 日久郁而化热但风寒湿仍然未尽故诸关节疼痛, 脚肿如脱,久病伤正,致身体虚羸,头眩短气。当此风湿未除寒邪化热之时治热在通而不在清。宜温通经脉,以散郁热,若误用寒凉,血脉凝滞,气血阻遏,反助热化,病必加重。

    白虎加桂枝汤典型案例:张某某,女,50岁, 农民。左膝关节肿痛5个月余, 曾到当地卫生院诊治(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本院就诊。症见左膝关节肿胀灼热疼痛难忍得冷则舒,手不可近, 步履艰难,口干不欲饮,舌质稍红、苔黄腻,脉滑数。抗“O”700单位,血沉60毫米/小时, 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片无骨质改变。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证属热痹,治以清热通络,疏风胜湿。用白虎加桂枝汤合二妙散加减:生石膏(先煎)60g,知母15g, 桂枝、黄柏、苍术、川牛膝、木瓜、粳米、乳香、没药各10g,甘草5g。服药半个月后疼痛大减肿胀消退明显。继服半个月, 临床临床症状消失, 1个月后复查抗“O”小于500单位,血沉12毫米/小时。现已半年余未见复发。

    桂枝芍药知母汤典型案例:李某,女,22岁,1997年12月31日就诊,双腕及指关节酸疼半年余,加重个月。日前在其他医院查类风湿因子+,血沉70毫米/小时,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刻诊:双腕及指间关节酸疼,晨僵约半小时,遇冷加重。口干咽痛,左腕及掌指关节稍有肿胀。触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感风寒湿邪,痹邪化热,寒热夹杂。治疗应祛风除湿,散寒清热,通络止痛。处方:桂枝30g,芍药10g,知母12g,防风10g,苍术12g,桑枝20g,黄柏10g,附子10g,甘草10g,羌活12g,土茯苓30g,千年健20g,露蜂房10g,鸡血藤30g,白芷12g,开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服药一个多月后, 关节肿消痛止,晨僵缩短,查类风湿因子-,血沉16毫米/小时。为服用方便,并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又将已取效的处方改汤为丸,重10g,每次1丸,每日用3次,再治1个月,随访1年未发。

按语:白虎加桂枝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同为治疗热痹, 两者的区别是白虎加桂枝汤主治无寒之热痹, 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寒痹迁延日久化热之热痹。在临床上一定要辨清患者体质的强弱,感受寒热的先后, 以及寒热的表现,抓住主证分别选用两方合理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通痹祛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