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因为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从而细小针尖状的尿酸盐慢性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盐结晶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在周身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反复发作,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痛风性肾炎,尿酸肾结石,以及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传统中医也称为“历节风”“白虎病”“白虎历节”,属“痹证”范畴。贾孟辉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内外合治法治疗痛风,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随贾老师学习,受益颇深,现将贾老师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文献有关痹症的论述相当丰富。《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专篇,云: “彼病风者,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于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曰: “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 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 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林佩琴《类证治裁·痹症论治》曰: “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阴也。风多则引注,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所以痛风病因不外风、寒、湿、热、痰、虚或诸邪相夹。此外,嗜食甘肥厚味或酒热海腥发物,致使脾不运化,酿生湿热痰浊;或因跌仆外伤,伤及肢体筋脉,痹阻气血筋脉,亦与痛风发生息息相关。
痛风的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在筋脉、关节、肌肉,筋脉闭阻,不通则痛; 久病邪气伤及筋脉,脉道痹阻不通,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不能濡养筋脉四肢,不荣则痛。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极易被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关节,导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筋脉失养,故见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四肢畸形僵硬、溃烂。痛风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又以心痹较为常见。
2 中医证型
中医学对痛风的证候分型《黄帝内经》论述已很详细,《金匮要略》又做完善。《素问·痹论》曰: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金匮要略·血痹病》曰: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为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如血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根据中医疾病分类,各种类型的关节疼痛皆属中医痹证。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后天饮食,加之年事增高,脏腑日渐衰弱,气血津液失于输布,痰浊、瘀血、水湿留滞于关节肌肤则可见关节肢体肿胀、关节周围结节、皮肤瘀斑,屈伸不利; 痹症日久,邪痹经脉,脉道不通,则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僵硬、变形。痰瘀水湿相互影响,兼夹转化,旧病新邪交替或众邪胶着,致使病程缠绵冗长,顽固难愈。贾老师治疗痛风以标本兼治为治则,认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本,风、寒、湿、热、痰、瘀为标。
3 施治经验
贾孟辉主任医师根据痛风发生的原因和分型特征,对痛风病先定其疼痛部位、辨清其疼痛缓急,再辨疼痛的部位所属经络管辖,再根据痛风的病因和证候类型辨证论治。贾主任多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痛风: ①用“经络搭桥法”,针刺于患者疼痛部位止痛。留针期间一般不行针。②疼痛不能完全消除时给予双耳耳穴压药。③通过对患者总体的辨证分析拟出内服方和外治热敷方。④通过辨证论治给予穴位敷贴或压痛点穴位敷贴。⑤当天治疗后疼痛再次发作时给予穴位注射。临床应用时多灵活进行,不拘泥以上所列顺序。
贾老师治疗痛风常用方法有中药内服治疗、自创的“经络搭桥法”、耳穴压药法、回医药封包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
3. 1 中药内服方贾老师治疗痛风以标本兼治为治则,认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本,风、寒、湿、热、痰、瘀为标。治疗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法。内服中药是贾老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的验方,主要药物组成: 豨莶草20 g,威灵仙20 g,桂枝10 g,茯苓10 g,桑枝15 g,甘松10 g,地龙6 g,僵蚕6 g,天麻12 g。豨莶草: 《药性解》曰: “味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补元气,祛风湿,强筋骨,长眉发,乌须鬓,明耳目”。
威灵仙: 《本草再新》曰: “入肺、肾二经”,主要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桂枝: 《本草求真》曰: “专入肌表,兼入心、肝。……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茯苓: 《药性赋》曰: “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桑枝: 《本草撮要》曰: “入手、足太阴经,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甘松: 《本草再新》曰: “入心、脾二经,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地龙: 《本草纲目》曰: “寒,咸。归肝、胃、肺、膀胱经,主伤寒疟疾,……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僵蚕: 《药鉴》曰: “气平,味酸辛平。……除风湿有功,拔疔毒极效”。天麻: 《开宝本草》曰: “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利腰膝,强筋骨”。
3. 2 经络搭桥法 经络搭桥法系贾老师依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种针灸疗法。其概念是在某条纵行经络线上的某若干点上,实施向左右相邻、同向平行的经络线,作针刺最短垂直连接,形似搭桥。具体操作过程: ①医者首先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中医辨证,然后再依据辨证的结果选取患病部位的两条或三条经脉作为桥联经脉,并在其中的一条经脉上选出第一进针点或穴位。②医者双手用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对所选病患部位用爱尔碘碘伏消毒。③消毒后医者右手持医用一次性2 寸针灸针,使针尖垂直向桥联经脉,快速用力使针尖刺至真皮下为度,过深或过浅可依据医者所持针灸针长短调节,然后保持针尖在真皮下将针缓慢刺向桥联经脉,使针与两条桥联做垂直状态。④依据患者病情,选取第一进针点或上或下1 ~ 2 cm 处作为第二、第三……进针点,待施治完毕,留针30 min后起针。⑤留针期间一般不行针。可以让患者做自由活动,特别是病变所在部位的活动,询问患者进针后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答复进行局部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⑥“经络搭桥”治疗一般每日一次,6次为1 个疗程,一个常规治疗是4 个疗程。治疗时疗程间隔不得少于3 d。操作宜忌: 忌在饥饿状态下施治; 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进针数和刺激量以最小为宜; 留针活动时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患者不慎摔倒导致弯针或断针; 病变范围较大时,如腰部,一次不宜进针过多,宜分两次施治; 有针灸过敏史,怀孕妇女禁用此法。
3. 3 耳穴压药法 操作方法: 医者双手、患者双侧耳廓及穴位操棒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穴位操棒点压耳廓相应耳穴处,测定反应点,在患者反应最为强烈处做一标记,将0. 8 cm × 0. 8 cm 的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压于标记处,然后拇指、食指二指指腹轻捏王不留行籽耳穴贴,使患者耳部产生轻微疼痛为度,每日患者可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按压1 min。
治疗时宜将王不留行籽贴在病患部位对侧耳廓,选择3 ~ 5个穴位为宜,根据病情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若是对称关节皆有病患则两耳同时进行治疗,3~ 4 d( 夏季2 ~ 3 d) 更换一次。注意事项: ①按压时避免搓揉,防止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②一侧耳廓局部有炎症或破损时,待皮肤恢复后再进行治疗或选择对侧耳廓治疗。③治疗时严密观察,若有皮肤瘙痒或红肿疼痛时应立即取下王不留行籽耳贴,防止患者对胶布过敏。
3. 4 回医药封包疗法 封包是指采用无渗透作用的薄膜,或其他材料如保鲜膜、塑料袋、绷带、手套、医用辅料等,对涂敷药物的患处进行封闭式包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贾孟辉主任治疗痛风的封包疗法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外用自拟中药方煎为汤剂,然后用一次性医用大纱布完全浸入煎好的药汁里,待药汁吸收充分,将大纱布用力挤压使纱布含有一定的药液,以药液温度降到患处皮肤可以承受、双手感觉潮湿为宜。将纱布外敷于患处,根据疼痛的面积大小调节医用大纱布的数量,并用保鲜膜将所有纱布封闭式包裹,再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保鲜膜使纱布保持患者可以耐受的温度。封包疗法治疗一般每日1 次,1 次40min,每周6 次,2周为1 个疗程。注意事项: ①皮肤有炎症、破溃时,禁止使用本法,待皮肤完全恢复后再做治疗。②防止药物温度过高和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距离皮肤过近烫伤皮肤。③治疗期间严密观察,防止患者对中药或保鲜膜过敏。
封包使用的外敷回药方苍术、白术、桂枝、红花、小茴香、伸筋草、木瓜、藿香、威灵仙、豨莶草、鹿衔草、延胡索、丁香、连翘各15 g。运用“香药”对常见疾病进行治疗,是回族医学的用药特点之一。本方共有药物14 味,其中芳香药物10味,药物比例占71. 4%,由此我们也可以粗略看出香药在回医治疗疾病的地位。回医认为一切疾病皆因禀性衰败。贾老师认为痛风是以禀性衰败,夹杂异常的体液而致。此外敷方中芳香药配合其他药能起到芳香化湿,芳香温里助阳,芳香活血和芳香理气,以达到调节人体的禀质气性和疾病根源。
3. 5 穴位注射疗法 贾老师治疗痛风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用各种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常用的有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0. 5% ~ 1%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注射粉针剂及当归、川芎、野木瓜等多种中药注射液。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注射部位的具体情况和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按照毫针法的角度和方向的要求迅速进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注射剂量: 依据病情需要,贾老师首次治疗时多将维生素B12、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按4∶ 1∶ 1 的比例注射于所选的穴位中,每穴的药量大约为1 mL 为宜,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取4 ~ 8 个穴位。每日或隔日1 次,6次为1 个疗程。注意事项: ①注射时皮肤要严格消毒,注意所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防止过敏反应发生。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应谨慎使用。②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和血管内。③在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浓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④注射躯干部,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 48 岁,农民, 2012 年2 月15 日初诊。主诉: 两侧膝关节疼痛肿大,畏寒僵化,不能自主活动,反复发作1 a,加重1 周。患者主要经营20 亩水地,身体瘦弱。1 周前因天气突然转冷出现两侧膝关节疼痛,时断时续,痛时难忍,需搀扶行走,晨起伴有膝关节屈伸不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曾服阿司匹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症见:两侧膝关节轻微浮肿,疼痛难忍,行走不便,以右侧关节较为明显,触之两侧膝关节冰凉。自述平时嗜酒,脾气暴躁,眠差,精神欠佳,食欲一般,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弱。诊断: 痛风( 肝肾两虚证) 。治法: 培补肝肾,舒筋通络止痛。内服方: 豨莶草20 g,威灵仙20 g,桂枝10 g,茯苓10 g,桑枝15 g,甘松10 g,地龙6 g,僵蚕6 g,天麻12 g,生龙骨、生牡蛎各12 g,通草10 g,白茅根6 g,钩藤15 g,菊花6 g,车前草9 g,6 剂。经络搭桥法: 患者平躺于床上,选取膝关节内外两侧两条经脉循行路线,以内外侧犊鼻穴为第一进针点行经络搭桥法治疗,留针35 min。在经络搭桥治疗后再行回医药封包疗法: 将4 块医用大纱布完全浸入先前煎好的外敷汤药中,待药液充分吸收后,取出纱布拧干以医者感觉潮湿为度,放置于患者两侧膝关节上,每侧两块,然后用保鲜膜做环状包紧,并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每次治疗40 min。
耳穴压药: 选膝、肾、肝、胆、肾上腺。二诊: 经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可自行走路,心情亦畅,两侧膝关节浮肿略消,述服上方后,全身略感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继以前法治疗,守方略作调整,治疗两周后,诸症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