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在《伤寒论》中用于阳黄兼表不解者。现在很多医家利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清里、利湿退黄的功效,临床将之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之证。但徐笋晶等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宣畅肺气、发散瘀热,故亦可运用于湿热内蕴而并不兼表的诸多病证中。余以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散肌表之寒湿、泻血中之郁热、利经络之水湿,故可用于痛风治疗,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麻黄赤小豆汤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张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伤寒瘀热在里”之黄疸,其病机为风寒之邪客表郁遏不解,湿热郁积在里,外有表寒内有湿热。仲景对于黄疸的认识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强调了黄疸发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是“瘀”。《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黄……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正如肝病专家关幼波所云:“如果湿热郁阻于气分不会出现黄疸,只有湿热郁阻于血分才能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这里的“瘀热在里”指的是瘀热阻于血分。由此可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应是外有表寒未解,内有湿热闭阻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
1.2 痛风的病因病机分析
“痛风”病名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为“白虎历节”;由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先有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等,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痛风》中分析了痛风的病因病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取偏凉,或卧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本病是自身血分受热,再感风寒湿所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疸与痛风的病机均有邪热瘀结于血,外有风寒未解,故均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
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组成。方中“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本草正义》),可外散风寒湿邪,使风寒湿邪从外而解;另麻黄辛,微苦,可透发血中郁热,有“火郁发之”之意。正如《本草正义》所云:“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对关节疼痛有效”(《现代实用中药》)。杏仁味甘性平,配麻黄外散风寒表湿,疏通肌表之壅滞。连翘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清血分之热,李杲谓之“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本方用连轺(即连翘根)还有通络作用。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本草再新》言其“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本经》述:“治疮疡、瘤气瘿起、结核有神,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耳……赤小豆疏血分之结。”观张仲景赤小豆当归散便知。《本经疏证》云:“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故此处赤小豆清热和血,利水通经,气血同治。连翘与赤小豆相配,清热散结消肿,利水通络止痛,针对血热湿聚所致的足趾关节红肿疼痛及痛风小结节可有治疗作用。梓白皮味苦,性寒,清热燥湿;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顾护胃气。全方配伍,散肌表之寒湿,泻血中之郁热,利经络之水湿,故可用于血热内郁、外感风寒湿之痛风。
3 病案举隅
王某,男,64 岁,2012 年8 月10 日就诊,自述患痛风20 余年,反复发作,两天前夜晚淋雨后自觉关节不舒,现手指、足趾小关节发热红肿疼痛,活动不利,腿部皮肤发黑,其余可,舌偏黯苔薄白,脉弦微数。此为痹证(痛风),辨证为寒热错杂。治疗当外祛风寒湿邪,内清热活血通络。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拟方予下:生麻黄10 g,连翘15 g,赤小豆15 g,桑白皮15 g,杏仁15 g,白芍15 g,桑枝15 g,生地20 g,川牛膝20 g,木瓜15 g,伸筋草15 g,葛根20 g,杜仲12 g,续断20 g。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2 次分服。复诊时关节红肿热痛均有所减轻,遂原方加减续服。
按语:观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乃外感风寒湿邪,入里化热,湿热之邪流注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加之患病日久可致瘀,则出现皮肤紫暗,舌黯。治疗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行瘀除痹。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加白芍缓急止痛,生地清热凉血,川牛膝活血祛瘀通经,桑枝、木瓜、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葛根透邪解热,也可疏通经络;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加之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所以配伍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全方配伍,清热祛风除湿,祛瘀通经活络,切合病机,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临床上特别注意对于痛风病人还应强调饮食清淡,不宜食用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避免吹风受寒及过度劳累。
4 小结
综上,我们通过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病机、主治、方义以及痛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说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用来治疗痛风。在临床上此方尚可用于治疗很多杂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湿疹、过敏性鼻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通过对于此方的探讨,我们也可以看出临床应用方剂时,要准确抓住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灵活化裁,这样才能扩大经方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