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 Gout) 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血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病变常累及四肢关节。如治疗不当,病情可逐渐加重,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软骨、肾间质组织、输尿管等,引起关节、肾脏的不可恢复性损害,严重者出现致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上原发性痛风最为多见,且最为临床专家学者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的难以根治性及反复发作性,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激素治疗,间歇期或慢性关节炎期长期口服抑制尿酸合成及促尿酸排泄的药物。现将陈宝贵教授运用中药汤剂治疗痛风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痛风”一词,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中医文献。最早记载“痛风”一词的是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名医别录》“上品”中云:“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直到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才对“痛风”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历代医家所论及的“痛风”均不同于现代风湿病学中的痛风,仅与痛风性关节炎有相似之处,根据现代医学中痛风病发展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不同病名。
陈宝贵教授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然其又不完全与传统痹证相合,辨治较为困难。他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正气不足和风、寒、湿、热之邪相关,早在《黄帝内经》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痛风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风、寒、湿诸邪,而诸虚内存,正气不足才是其发病的内因。痛风的病位,初期表现在肌体、关节之经脉,继而侵蚀筋骨,内损脏腑。痛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湿热、瘀血、痰浊为标。患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因年老脾肾功能失调,并与饮食、劳倦、外感寒湿、环境等诱因有关,脾失健运,则生痰湿,痰湿内聚,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或因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疲,或因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聚,也发为痛风。脾主运化,主升清,若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散布而停滞体内,则痰湿生成过多( 血尿酸生成过多) 则发痛风。肾主水,主纳气,若肾的气化作用失常,开合不利,则水湿内停,痰湿聚集过多( 血尿酸排泄障碍) ,也可发为痛风。痛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痹证”范畴,以关节红肿热痛和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是因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至,关节发病,夜间尤甚,说明其病在血,除湿热之外,当有瘀血。关节疼痛日久,常导致关节漫肿畸形,因痰瘀胶固而致。痛风日久皮肤可见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 属中医脂瘤范畴) ,是因痰湿凝聚于肌肤而生。部分病人合并有肾结石( 属中医石淋范畴) ,发作时尿血、尿频、尿急、尿痛,此乃湿热下注,煎熬成石,结石损伤脉络而致尿血。脾肾亏虚,痰湿瘀内阻日久必致水肿、关格。
2 辨证治疗
陈宝贵教授在运用中药汤剂治疗痛风病中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对痛风性关节炎辨治独具一格。常教导学生临证只有辨证不离其本,治疗不泥古法,方能以理释疑,以活应变。陈宝贵教授认为,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正本清流,祛其邪,绝其根的原则。痛风急性期,病位在肢体关节,为实证、为病之标;而痛风恢复期,病位多在脾肾两脏,为虚证、为病之本。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重在利湿泄浊,清热解毒,化瘀通络,酌加健脾补肾之品,在药物选择上多使用利水渗湿药,以利水消肿、利尿通淋,使痰湿从水化。处方多用: 老鹳草、透骨草祛风湿,舒筋活络;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取其风能胜湿之意;湿重者可加车前子、泽泻,形成结石者可加金钱草、冬葵子,湿热甚者可加秦艽,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常配合外洗药物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苏木活血祛瘀,消肿定痛;老鹳草、透骨草祛风湿,舒筋活络;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慢性期则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浊毒闭阻经脉、骨节为标,治疗上重在化浊排毒,兼调脾肾,使邪去而正气自复。标本兼顾,益肾健脾,利湿泄浊,辅以化痰、通络。处方常用基本方加茯苓、白术补脾胃,狗脊、续断、淫羊藿补肾,增强脾肾运化之功以防复发,加上合理膳食则疗效显著。
3 典型病例
某男,60 岁。首诊因行动不便,由家人代诉,痛风病史10 余年,目前足部第一柘趾关节、拇指关节、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局部痛风石形成,皮肤紧绷光亮,形成溃疡,白色分泌物流出,溃疡面经久不愈,入夜痛甚,夜不能寐,肾结石形成。曾于各大医院就诊无效,慕名于陈教授处就诊,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金钱草20g,冬葵子15g,泽泻15g,车前子15g( 包) ,川断15g,狗脊15g,浮萍15g,老鹳草15g,透骨草15g,丹参20g,薏苡仁20g,甘草10g。14 剂,水煎服,日1 剂。配合外洗药物乳香10g,没药10g,五倍子10g,羌活10g,苏木15g,透骨草30g,老鹳草30g,桂枝15g,7 剂外洗,2 日1 剂。二诊: 患者疼痛明显好转,痛风石溃疡面愈合,故继服14 剂,外洗药中去五倍子, 14 日后患者关节活动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