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的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通常发展为痛风性肾病。其中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起病急骤,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多呈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第一跖趾及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踝、膝、腕、指、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痛风西医药物治疗包括抑制尿酸的生成、促进尿酸的排泄和碱化尿液。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常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为显著,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热痹”范畴。《丹溪心法·痛风》记载了痛风症状是“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杨洪涛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湿热偏盛,饮食不节,以致湿热内蕴,湿热之邪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故痛风急性发作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湿热瘀滞的征象。因此痛风急性发作时的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通络止痛,兼以活血化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杨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经验如下。
淡渗利湿: 杨教授首选土茯苓以淡渗利湿,因其味甘淡,不但解毒、除湿,而且通利关节,为治疗湿热痹之要药。《本草正义》言: “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杨教授体会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本品的用量至少60 g,量小则效果不著。同时杨教授还善用泽泻,其为利水渗湿有效药物,通过利水以促进尿酸排出。另外,生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 萆薢除了利湿分清祛浊外,还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各药酌情配伍以增强利湿除痹之效。
清热解毒: 杨教授常用金银花与忍冬藤配伍,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 忍冬藤又名银花藤,是忍冬的带叶嫩枝,故能理气行滞,通络止痛,疏风清热。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为主,忍冬藤以通络止痛为要。二药合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之力增强,主治热痹诸症。另外,配以清热凉血之品玄参与赤芍,用于局部关节红肿之症。
通络止痛: 杨教授选用威灵仙与海桐皮以祛风通络止痛。威灵仙善逐诸风,行气血,通行十二经络,祛百节之风湿。海桐皮能祛风湿,行经络,止疼痛,达病所,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两者合用,治疗关节肿痛及关节畸形者。
活血化瘀: 活血之品杨教授常用当归与川芎配伍,当归性柔而润,活血止痛,祛瘀消肿; 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合用,气血双调,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可用于风湿痹痛之证。
此外,对于痰热重者加浙贝母、瓜蒌以清热化痰; 湿热重者加黄柏、苍术以清热燥湿。在应用大量祛邪药物同时不忘加肉桂、杜仲以扶助正气。杨教授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用药亦不拘泥于此,临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合并症随证加减。
典型病例: 杨某,男,75 岁,2012 年5 月14 日就诊。主诉: 左侧足踝部红肿热痛7 d。患者7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足踝部红肿热痛,就诊于我院老年病门诊,查血尿酸740 μmol·L - 1 ,考虑“痛风急性发作”,予口服院内制剂及立加利仙50 mg,每天1 次,服药1 周后病情未见好转。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杨教授肾病科门诊,患者症见: 神清,精神可,左侧足踝部疼痛、肿胀,局部皮温高,皮色发红,且左踝部活动受限,口苦,纳可,夜寐安,尿中多泡沫,大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既往史: 痛风病史10 a 余、2 型糖尿病病史15 a、发现蛋白尿3 a。查尿常规: 尿蛋白( + + ) 。且患者诉口服立加利仙后出现胃脘灼热、反酸吐水。杨教授嘱其停立加利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处方如下: 土茯苓60 g,泽泻30 g,砂仁10 g,忍冬藤30 g,赤芍15 g,当归12 g,金银花30 g,玄参15 g,威灵仙15 g,海桐皮30 g,丹参30 g,川芎15 g,降香10 g,五味子20 g,金樱子30 g,杜仲15 g,甘草10 g,水煎服,日1 剂,日2 次。1 周后患者复诊,诉左侧足踝部红热肿痛缓解。复查血尿酸378 μmol·L - 1 ,尿常规: 尿蛋白( + + ) ,为巩固疗效,前方去忍冬藤、海桐皮,加萆薢30 g,车前子( 包煎) 30 g,生薏苡仁30 g,继服汤药1 周。随访观察患者半年,痛风未再复发。诸药合用,切合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而且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