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是近年来门诊常见病和高发病之一,其发病主要与患者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相关。该病起病骤急,大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其次好发于足背、踝、膝、腕、肘等关节,发病处表现为红、肿、热、痛,尤以夜间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为代谢性疾病,是以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尿酸过高或波动异常所导致。中医学则归之于痹证范畴,无论虚实总由湿、热、痰、瘀蕴结而成,治疗上以祛湿、清热、化痰、通瘀、消肿、扶正为主。笔者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辨证组方治疗急性痛风,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
1 治疗方法
通过问诊,患者发病前几乎都有饮酒、进食河海鲜、老火汤、烧鸡鸭鹅、豆类、菌类等食肥甘厚腻或高嘌呤食物,短则数小时内即引起痛风发作。故对患者明列忌口事项,每天饮水量2500~3500 mL,嘱咐患者严格执行。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证和阴证。阳证症见口苦,口干,口臭,纳差,腹胀,便臭,尿黄,舌质胖大,或有齿痕、或偏红,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或厚腻滑,患处红、肿、热、痛,疼痛拒绝按压,拒绝主被动活动。阴证症见口干,微渴或不渴,面色晦暗,纳差,腹胀,尿微黄或白,舌质胖大、或有齿痕,舌苔或白、或腻、或厚、或交互夹杂,脉沉为主,患处微红或不红、肿胀、发热或扪久觉热、疼痛而拒绝活动。以上诸症不必全悉,但见一二具可用之。处方:生半夏20~45 g, 生石膏20~60 g,白豆蔻15~20 g,厚朴10~30 g,土茯苓20~30 g,山慈姑10~15g,土贝母10~15g,威灵仙20~30g,萆薢15~20 g,川芎10~20 g,延胡索10~30 g。阳证:加生薏苡仁50~100 g,白术20~30 g,忍冬藤20~30 g,绵茵陈10~20 g,丹参10~30 g;阴证:加炒苡薏仁30~50 g,麻黄10~15 g,土炒白术15~30 g,扁豆20~30 g,生姜10~15 g。每天1 剂,上药共煎3 次,取药汁600 mL,分3 次口服,以轻微利下为度。如若利下较甚,加入30 g 粳米同煎或改为洗米水煎药以缓和药性。局部外敷四黄水蜜8~10 h,每天1 次。4 天1 疗程,根据患者症状调整汤剂药量,连续治疗2 疗程。
2 讨论
社会的变迁促使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导致近年来痛风发病率急速上升,年龄分布逐渐向两级延伸,发病间隔期越来越短。其病发急骤,夜间骤痛,痛如刀割噬咬,常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故急性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痛苦。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体内血尿酸盐结晶沉积或浓度异常波动,刺激病灶内皮细胞活化,促使单核巨噬细胞黏附渗出,并吞噬尿酸盐微晶体后分泌炎症因子而诱发的免疫反应。
在治疗上,主要是控制急性炎症并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等,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关节破坏、肾脏损害及痛风石形成。本病目前治疗多首选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但长期应用以上药物则会带来毒副作用,如服用秋水仙碱患者约有80%在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出现骨髓抑制、肝细胞损害、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非甾体类消炎药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头晕、荨麻疹、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会导致神经精神症状、高血压、肾脏损害、心律失常等。
中医学将痛风归于痹证范畴。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提出“痛风”病名,首次将痛风作为一个疾病确立。《丹溪心法》曰:“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曰:“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认为本病乃血分风、湿、热、痰郁于关节而成。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进一步阐明痛风发作由内外合因,以及会出现骨蚀的预后不良结局,这和现代痛风发病机制与预后相一致。
笔者认为,痛风病机总由湿、痰、瘀、热蕴结而成,病性本虚标实,与五脏相关,主责之于脾肾。初责之脾虚,久之及肾导致脾肾两虚。岭南气候本湿热抑脾,今人又多爱夜生活,生活节律混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嗜酒伤脾,不顺于天,久之内外合因,脾气渐虚,失其健运,酿生痰湿,痰湿内聚,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脾虚日久,运化无权,先天失养,伤及于肾,肾主水液,气化失司,分清泌浊不能,亦不能以先天滋后天,导致脾肾两虚,湿、痰进一步加重积聚;有形无形之痰湿郁积经络关节、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不畅,不荣不通作痛;然湿性最易缠绵,最常与内外热邪相互勾结,且积久亦生热,热甚则肿,瘀而不通则红、则痛。其与五脏相关者,心火旺则热易行,心火弱则不生脾;肝火亢多暴虐,热夹湿流注行;肝气郁则乘脾;肺气虚不生水,不相傅不行水,湿为水之渐,遂聚湿成痰停留于关节四肢百骸。
根据病机、临床表现、舌脉象等,笔者将急性痛风发作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治疗上从湿、从痰、从瘀、从热,以生半夏、生石膏为君药配伍化痰祛湿、健运脾胃、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舒筋活络之药祛湿、化痰、通瘀、清热、消肿、扶正,以达标本兼治。方中半夏生用为治湿痰要药,长于健脾燥湿化痰,能消有形无形之顽痰湿浊,是为君药。因生半夏有毒,后世医家多畏其毒,常炮制后用,如姜半夏、水半夏、制半夏等,生药则极少用之。颜德馨等认为:生、熟半夏虽一字之差,但炮制后的半夏有效成分大量丢失,药力大减,和生半夏相比,疗效相差甚远。李可老中医亦认为制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没有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炮制品与生半夏相比较,其生物碱、鸟苷、蛋白质和总糖含量都有所降低,其治疗作用明显不如生半夏。经过煎煮的半夏毒性成分不耐热,不溶或难溶于水,因此其煎出液口服是安全的。石膏辛甘寒,功专清热除烦生津止咳,用于急性痛风红肿热痛之甚者,用之即可热退肿消而痛减,亦为方中之君药。此二药初始用量宜重不宜轻,急性痛风者其舌象“污浊”多厚、腻、滑,甚或苔腐口臭,关节显著红、肿、热、痛,因此用量轻则如隔靴搔痒贻误病情,应予以猛药清之、化之,甚可微泻之。其后再根据舌脉象和红肿热痛情况予以调整药物用量,做到有理有节。至于阴证中更有石膏配伍生麻黄,二者相反为用,既制约石膏之过寒又能入肾温阳,使之清泻而不伤正。川芎、延胡索、丹参功在活血行气化瘀消肿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薏苡仁、土茯苓、萆解、防己、忍冬藤、威灵仙等中药有抑制尿酸合成、改善循环、促排尿酸、抗炎镇痛等作用,故诸药共奏臣、佐、使之功,助君药健脾化痰,祛湿清热。全方抓住急性痛风临床表现、舌脉象进行综合辨证论治,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紊乱的内环境,特别是重用有轻微致泻作用的石膏,使患者微微利下,使邪有出路,达到痰湿去、瘀热清的目的。同时患者外用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制成的粉末调配蜂蜜外敷,以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化瘀止痛,以达内外合治目的。